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--环境保护法论文

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英文摘要第4页
1 导论第7-10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7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综述第7-9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与途径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案例分析方法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定性分析方法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综合分析法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文献研究方法第9-10页
2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概述第10-13页
    2.1 环境法律中区域的界定第10页
    2.2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内涵第10-11页
    2.3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理论基础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空气流域理论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帕累托最优理论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非合作博弈的“囚徒困境”理论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科学发展理念第12-13页
3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13-16页
    3.1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实施的必要性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防治客体的流动性与区域性要求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主体关系上的横向性要求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防治手段的综合性要求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法律作为社会控制有效手段的要求第14页
    3.2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实施的可行性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现有法律规范体系的支持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当前实践运行成效的支撑第15-16页
4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第16-21页
    4.1 国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运行现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美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发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欧盟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发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日本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发展第18页
    4.2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现状与问题第18-19页
    4.3 中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建设的比较第19页
    4.4 国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的启示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理顺协调组织构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制定科学治理方案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加强法律精细化程度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提高科学技术利用水平第20-21页
5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的健全路径第21-27页
    5.1 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协调控制原则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绿色发展原则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从严处罚原则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可持续发展原则第22页
    5.2 确立“共同但有区别”的指导思想第22页
    5.3 重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之主体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委员会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明确区域联席会议下设协调小组的配置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构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科研中心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构建公众参与联防联控的渠道第23-24页
    5.4 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制度第24页
    5.5 建立区域联合预警体系与信息共享制度第24-25页
    5.6 构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生态补偿制度第25-26页
    5.7 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限批制度第26-27页
6 结语第27-28页
致谢第28-29页
参考文献第29页

论文共2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3-PUU并联坐标测量机相关误差研究
下一篇:Dean涡的微粒分离原理在污水二级处理中的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