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省地方艺术节运营机制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1页 |
一、前言 | 第7页 |
二、研究的动机和目的 | 第7页 |
三、研究范围和内容 | 第7页 |
四、文献综述 | 第7-9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江苏省地方艺术节基本模式的形成 | 第11-19页 |
第一节 地方艺术节的缘起 | 第11-14页 |
一、社会转型与政策导向 | 第11-13页 |
二、艺术节与地方节庆 | 第13-14页 |
三、艺术节与城市生活 | 第14页 |
第二节 地方艺术节类型的构建 | 第14-19页 |
一、纯艺术类的艺术节 | 第15-16页 |
二、艺术与经济相交叉的艺术节 | 第16-17页 |
三、以传承和弘扬当地民俗和文化遗产为目的的艺术节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江苏省地方艺术节的运营策略 | 第19-29页 |
第一节 以政府投资为保障的运营策略 | 第21-23页 |
一、南通市农民文化艺术节 | 第21-22页 |
二、南京文学艺术节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以社会资本为基础的运营策略 | 第23-25页 |
一、朱鹮国际艺术节 | 第23-24页 |
二、购得艺术节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以多元体制为特征的运营策略 | 第25-29页 |
一、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 | 第25-27页 |
二、长江国际音乐节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江苏省地方艺术节综合效益的生成 | 第29-33页 |
第一节 经济效益 | 第29-31页 |
一、直接收益 | 第29-31页 |
二、间接收益 | 第31页 |
第二节 社会效益 | 第31-33页 |
一、满足人民大众审美娱乐的需要 | 第31-32页 |
二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| 第32页 |
三、提升地域文化形象 | 第32页 |
四、有利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江苏省地方艺术节引发的思考 | 第33-40页 |
第一节 江苏省地方艺术节特色 | 第33-34页 |
一、艺术节的大众特质 | 第33页 |
二、艺术节雅俗共赏的内涵 | 第33页 |
三、艺术节的主体意识与商业行为 | 第33-34页 |
四、艺术节本土化和地方认同感的建立 | 第34页 |
五、非营利组织介入的出现 | 第34页 |
六、政府角色 | 第34页 |
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 | 第34-37页 |
一、缺乏宏观意识和定位,发展战略目标层次较低 | 第34-35页 |
二、中低收入群体的参与度不足,造成供需之间的错位 | 第35页 |
三、艺术节外宣效果参差不齐 | 第35-36页 |
四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平衡 | 第36页 |
五、有的地方旨在打造政绩工程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发展对策 | 第37-40页 |
一、确立宏观发展战略,打造地方艺术节品牌 | 第37页 |
二、立足于大众化宗旨,降低民众参与门槛 | 第37-38页 |
三、坚持实事求是,因地制宜举办艺术节 | 第38页 |
四、鼓励艺术创新,展现多元文化 | 第38页 |
五、建立艺术节长效评价机制,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| 第38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