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| 第12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3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2-13页 |
1.3.2 调查研究法 | 第13页 |
1.3.3 综合分析法 | 第13页 |
1.3.4 逻辑归纳法 | 第13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本化解读 | 第15-20页 |
2.1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本化涵义 | 第15-16页 |
2.1.1 生本化涵义 | 第15页 |
2.1.2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本化涵义 | 第15-16页 |
2.2 初中实施思想品德课生本化的必要性 | 第16-20页 |
2.2.1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的需要 | 第16-17页 |
2.2.2 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| 第17页 |
2.2.3 顺应思想品德学科发展的需要 | 第17-20页 |
第三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非生本现象剖析 | 第20-26页 |
3.1 初中思想品德课非生本现象概述 | 第20-22页 |
3.1.1 侧重知识传授,忽视道德培养 | 第20-21页 |
3.1.2 侧重课堂灌输,忽视情感体验 | 第21页 |
3.1.3 侧重教师作用,忽视学生参与 | 第21-22页 |
3.1.4 侧重社会功能,忽视个性塑造 | 第22页 |
3.2 初中思想品德课非生本原因分析 | 第22-26页 |
3.2.1 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| 第23页 |
3.2.2 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 | 第23-24页 |
3.2.3 教师教学素养欠缺 | 第24页 |
3.2.4 校内外不良环境影响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本化对策 | 第26-36页 |
4.1 树立生本化思想品德教学观念 | 第26-28页 |
4.1.1 树立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学主体观 | 第26-27页 |
4.1.2 树立“以人格健康为核心”的教学质量观 | 第27页 |
4.1.3 树立“以生活为源泉”的教学过程观 | 第27-28页 |
4.2 加强生本化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 | 第28-30页 |
4.2.1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| 第28-29页 |
4.2.2 提升生本化教学水平 | 第29页 |
4.2.3 注重和谐师生关系培育 | 第29-30页 |
4.3 拓展生本化思想品德课途径 | 第30-33页 |
4.3.1 制定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| 第30-31页 |
4.3.2 实施平等对话式的教学范式 | 第31页 |
4.3.3 根据学生身心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| 第31-32页 |
4.3.4 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| 第32-33页 |
4.4 建立生本化思想品德课评价机制 | 第33-36页 |
4.4.1 评价标准上重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 | 第33页 |
4.4.2 评价基础上突出初中生身心特征 | 第33-34页 |
4.4.3 评价方法上坚持共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| 第34-35页 |
4.4.4 评价过程上注重各主体共同参与 | 第35-36页 |
结束语 | 第36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2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2-43页 |
附录B 访谈提纲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