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.文献综述 | 第9-17页 |
1.1 国内外金属陶瓷发展现状 | 第9-11页 |
1.1.1 金属陶瓷 | 第9-10页 |
1.1.2 金属陶瓷的分类 | 第10-11页 |
1.2 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1 表面复合技术 | 第11页 |
1.2.2 整体复合技术 | 第11-12页 |
1.3 铁基金属陶瓷的增韧机理 | 第12-13页 |
1.3.1 延性金属颗粒增韧 | 第12页 |
1.3.2 非相变第二相颗粒增韧 | 第12-13页 |
1.3.3 相变颗粒增韧 | 第13页 |
1.4 金属陶瓷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1.5 金属陶瓷的烧结方式 | 第14-15页 |
1.6 金属陶瓷制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5页 |
1.7 实验的创新之处和拟解决问题及实验主要内容 | 第15-17页 |
1.7.1 创新之处 | 第15页 |
1.7.2 拟解决问题 | 第15-16页 |
1.7.3 实验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2.实验部分 | 第17-32页 |
2.1 引言 | 第17页 |
2.2 实验原料 | 第17页 |
2.3 实验仪器 | 第17-18页 |
2.4 铁基金属陶瓷制备 | 第18-23页 |
2.4.1 原料球磨和混合 | 第18-19页 |
2.4.2 压制成型 | 第19-21页 |
2.4.3 生坯烧结 | 第21-23页 |
2.5 金属陶瓷的检测方法 | 第23-27页 |
2.5.1 致密度测试 | 第23-24页 |
2.5.2 导热系数测试 | 第24-25页 |
2.5.3 硬度的测试 | 第25-26页 |
2.5.4 弯曲强度的测试 | 第26-27页 |
2.5.5 SEM 断口形貌分析 | 第27页 |
2.6 常压烧结原料配比的影响 | 第27-31页 |
2.6.1 配比对 Fe/FeAl_2O_4金属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2.6.2 不同配比的断口 SEM 的照片 | 第29-31页 |
2.6.3 不同配比的金相照片 | 第31页 |
2.7 小结 | 第31-32页 |
3.烧结温度对 Fe/FeAl_2O_4金属陶瓷材料的性能影响 | 第32-39页 |
3.1 引言 | 第32页 |
3.2 试样烧结工艺参数 | 第32页 |
3.3 烧结体各项性能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32-38页 |
3.3.1 致密度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3.2 硬度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.3 弯曲强度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4 导热系数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3.5 平面 SEM 形貌照片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3.6 断口 SEM 形貌照片分析 | 第38页 |
3.4 小结 | 第38-39页 |
4.烧结压力对 Fe/FeAl_2O_4金属陶瓷性能的影响 | 第39-46页 |
4.1 引言 | 第39页 |
4.2 试样的烧结工艺 | 第39页 |
4.3 烧结体各项性能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39-45页 |
4.3.1 烧结体致密度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3.2 硬度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41页 |
4.3.3 弯曲强度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3.4 导热系数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3.5 平面 SEM 形貌照片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3.6 断口 SEM 形貌照片分析 | 第45页 |
4.4 小结 | 第45-46页 |
5.保温时间对 Fe/FeAl_2O_4金属陶瓷性能的影响 | 第46-53页 |
5.1 引言 | 第46页 |
5.2 试样的烧结工艺 | 第46页 |
5.3 烧结体各项性能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46-52页 |
5.3.1 烧结体致密度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3.2 硬度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3.3 弯曲强度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3.4 导热系数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49-50页 |
5.3.5 平面 SEM 形貌照片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3.6 断口 SEM 形貌照片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4 小结 | 第52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