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功能检视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立法背景 | 第13-21页 |
第一节 案卷全案移送制度的回归 | 第13-15页 |
第二节 庭审实质化的要求 | 第15-19页 |
一、集中审理的要求 | 第15-17页 |
二、庭审彻底事实审的要求 | 第17-19页 |
第三节 公正与效率价值的追求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功能 | 第21-28页 |
第一节 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特征 | 第21-24页 |
一、庭审中程序性与实体性事项的混杂 | 第21-22页 |
二、控辩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| 第22-23页 |
三、对实体真实的顽固追求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功能定位 | 第24-28页 |
一、程序性事项处理功能 | 第25-26页 |
二、证据分拣功能 | 第26页 |
三、信息交流功能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功能缺失的表现 | 第28-36页 |
第一节 刑事庭前会议的法律文本分析 | 第28-33页 |
一、程序定位模糊 | 第28-29页 |
二、程序效力不明 | 第29-30页 |
三、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 | 第30-31页 |
四、程序主持者不明 | 第31-32页 |
五、程序处理方式不明 | 第32页 |
六、“与审判相关的事项”语焉不详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刑事庭前会议的实证考察 | 第33-36页 |
一、实践适用率低 | 第33-34页 |
二、程序适用规范不统一 | 第34页 |
三、被告人出席率不高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功能的完善 | 第36-43页 |
第一节 明确刑事庭前会议的程序定位 | 第36-40页 |
一、刑事庭前会议应解决程序性事项和部分实体性事项 | 第36-37页 |
二、“与审判相关的问题”实体性事项的限定 | 第37-40页 |
第二节 明确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约束力 | 第40-41页 |
一、赋予刑事庭前会议确定事项效力 | 第40页 |
二、解决法条之间的冲突问题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明确程序的参与者与主持者 | 第41-43页 |
一、被告人须出席刑事庭前会议 | 第41-42页 |
二、由案件审判人员主持刑事庭前会议 | 第42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附件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