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--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--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

草原生态补偿标准设定、优化及保障机制研究--以内蒙古为例

摘要第3-6页
Abstract第6-9页
1 导论第16-4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9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生态补偿的内涵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关键要素第21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草原生态补偿研究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研究述评第35-36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37-39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数据来源第40-42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第42-43页
    1.6 创新之处第43-44页
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44-55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界定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草原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草原生态补偿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第47-48页
    2.2 理论基础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自然资源价值论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公共物品、外部性理论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成本-收益理论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博弈论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激励理论第53-54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54-55页
3 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、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55-80页
    3.1 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现状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退牧还草工程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第57-60页
    3.2 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效益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草原生产力情况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3.3 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对牧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第62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理论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数据来源及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研究方法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实证结果及稳健性检验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结果与讨论第71-73页
    3.4 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第73-78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78-80页
4 草原生态补偿标准设定方法研究第80-98页
    4.1 草原生态补偿标准设定机理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DPSIR模型描述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一般意义上的草原生态保护DPSIR模型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介入补偿机制后草原生态保护DPSIR模型第82-83页
    4.2 基于不同视角下草原生态补偿标准设定研究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补偿主体视角下补偿标准的设定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受偿主体视角下补偿标准的设定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综合各主体视角下补偿标准的设定第86页
    4.3 草原生态补偿标准设定方法第86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机会成本法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最小数据法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条件价值评估法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不同补偿标准设定方法的比较第94-96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96-98页
5 草原生态补偿标准设定方法的应用第98-119页
    5.1 内蒙古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的测算第9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理论分析及方法选择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模型建立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数据来源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测算第103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结果与讨论第109页
    5.2 内蒙古禁牧补助标准的测算第109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理论分析及方法选择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模型建立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数据来源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禁牧补助标准测算第113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结果与讨论第117-118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118-119页
6 构建差异性、动态性、阶段性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优化模式第119-138页
    6.1 差异性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第119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理论分析第119-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差异性补偿标准的设定与应用第121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差异性补偿标准的实现途径第123-125页
    6.2 动态性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第125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理论分析及方法选择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建立实物期权二叉树模型第126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动态性补偿标准的应用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动态性补偿标准的实现途径第130-131页
    6.3 阶段性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第131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理论分析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阶段性补偿标准的设定及应用第132-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阶段性补偿标准的实现途径第136-137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37-138页
7 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实施的保障机制研究第138-159页
    7.1 草原生态补偿主体的选择第138-14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政府主导型补偿主体第138-13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企业与社会公民介入型补偿主体第139-14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牧民自愿型补偿主体第141-142页
    7.2 不同类型草原生态补偿方式选择研究第142-15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理论分析及方法选择第142-14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数据来源及分析第143-14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模型建立及指标选择第145-14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第148-15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结果与讨论第151-153页
    7.3 健全草原生态补偿监督与管理机制第153-15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有效的监督机制第153-15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科学的管理机制第154-155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全面的绩效考核机制第155-157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57-159页
8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59-167页
    8.1 结论第159-163页
    8.2 政策建议第163-165页
    8.3 研究展望第165-167页
致谢第167-169页
参考文献第169-184页
附录第184-197页
作者简介第197页

论文共19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朝鲜劳动党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协同化研究
下一篇:清代前中期征漕对地方财政影响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