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8页 |
1.1 引言 | 第15-16页 |
1.2 铁基非晶/纳米晶合金的发展 | 第16-22页 |
1.2.1 非晶合金的发展概况 | 第16-18页 |
1.2.2 软磁材料 | 第18-19页 |
1.2.3 铁基非晶软磁合金的发展概况 | 第19-20页 |
1.2.4 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的发展概况 | 第20-21页 |
1.2.5 铁基非晶合金成分中各元素的作用 | 第21-22页 |
1.3 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4 非晶态合金的氧化腐蚀行为 | 第23-25页 |
1.5 铁基非晶/纳米晶合金的性能及应用 | 第25-26页 |
1.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| 第26-28页 |
1.6.1 本文研究的目的 | 第26页 |
1.6.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合金的成分设计、制备与测试方法 | 第28-40页 |
2.1 实验流程 | 第28-29页 |
2.2 试验制样与检测设备 | 第29页 |
2.3 试样制备 | 第29-34页 |
2.3.1 样品制备工艺流程 | 第29-30页 |
2.3.2 实验原材料及配置 | 第30-31页 |
2.3.3 合金熔炼 | 第31-32页 |
2.3.4 合金薄带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2.3.5 样品的热处理 | 第33-34页 |
2.4 分析测试方法 | 第34-40页 |
2.4.1 X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4.2 差式扫描量热-热重(DSC-TGA)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4.3 震动样品磁强计(VSM)分析 | 第36-37页 |
2.4.4 软磁直流性能测试 | 第37页 |
2.4.5 电化学工作站腐蚀性能测试 | 第37-38页 |
2.4.6 光学显微镜(OM)、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表面分析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微合金化对Fe-Si-B-Cu-Nb系合金非晶形成、软磁性能、抗氧化及耐腐蚀性的影响 | 第40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40页 |
3.2 微合金化对Fe-Si-B-Cu-Nb系合金非晶形成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0-45页 |
3.3 微合金化对Fe-Si-B-Cu-Nb系合金淬火态软磁性能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3.4 微合金化对Fe-Si-B-Cu-Nb系合金抗氧化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| 第47-55页 |
3.4.1 微合金化对合金抗氧化性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3.4.2 微合金化对真空与空气热处理后软磁性能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3.4.3 微合金化对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微合金化对高铁含量Fe-Si-B-P-Cu-(C,Hf)系合金非晶形成、软磁性能、抗氧化及耐腐蚀性的影响 | 第57-83页 |
4.1 引言 | 第57-59页 |
4.2 微合金化Y对Fe-Si-B-P-Cu-C系合金非晶形成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9-65页 |
4.3 微合金化Y对Fe-Si-B-P-Cu-C系非晶合金淬火态软磁性能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4.4 微合金化Y对Fe-Si-B-P-Cu-C系非晶合金抗氧化性、耐腐蚀性能及弯曲塑性的影响 | 第67-75页 |
4.4.1 Fe-Si-B-P-Cu-C-Y系非晶合金的抗氧化性 | 第67-70页 |
4.4.2 Fe-Si-B-P-Cu-C-Y系非晶合金氧化退火后的相结构变化 | 第70-71页 |
4.4.3 Fe-Si-B-P-Cu-C-Y系非晶合金氧化退火后的软磁性能变化 | 第71-73页 |
4.4.4 Fe-Si-B-P-Cu-C-Y系非晶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| 第73-74页 |
4.4.5 Fe-Si-B-P-Cu-C-Y系非晶合金薄带的弯曲塑性 | 第74-75页 |
4.5 微合金化对Fe-Si-B-P-Cu-Hf系合金非晶形成能力、热稳定性、抗氧化性及耐腐蚀性的影响 | 第75-81页 |
4.5.1 微合金化对合金非晶形成能力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| 第75-78页 |
4.5.2 微合金化对合金抗氧化性的影响 | 第78-80页 |
4.5.3 微合金化对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全文结论 | 第83-85页 |
论文创新点 | 第85页 |
后续研究展望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92-94页 |
致谢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