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认知论视域下虚假新闻的综合治理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7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(一) 社会认知论的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1-12页 |
(二) 虚假新闻的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2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三、论文的基本构架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(一) 研究目标 | 第14页 |
(二)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四、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15-17页 |
(一) 视角创新 | 第15页 |
(二) 观点创新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社会认知论的相关理念分析 | 第17-21页 |
一、核心理论框架:三方互惠式决定论 | 第17-18页 |
二、重要理论观点 | 第18-21页 |
(一) 观察学习 | 第18-19页 |
(二) 自我调节机制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虚假新闻的成因、影响 | 第21-31页 |
一、虚假新闻的相关概念阐释 | 第21页 |
二、虚假新闻的成因分析 | 第21-25页 |
(一) 主体因素:认知和心理层面 | 第22-23页 |
1. 记者的预见偏差 | 第22-23页 |
2. 匿名性环境下新媒体用户的认知失范 | 第23页 |
(二) 行为因素 | 第23-24页 |
1. 记者的新闻制作过程出现错误 | 第23-24页 |
2 用户的盲目传播转发 | 第24页 |
(三) 环境因素:行业风气涣散 | 第24-25页 |
三、虚假新闻的负面影响 | 第25-31页 |
(一) 主体认知思想方面 | 第25-27页 |
1. 对媒体工作者:带来消极心理暗示 | 第26页 |
2. 对用户:引起认知失调 | 第26-27页 |
3. 对当事人:影响心理健康 | 第27页 |
(二) 行为方面 | 第27-29页 |
1. 对用户:带来错误的社会行为引导 | 第28页 |
2. 对记者:竞相模仿造假,采编要求降低 | 第28-29页 |
(三) 环境方面 | 第29-31页 |
1. 对媒介:损害媒介公信力 | 第29-30页 |
2. 对新闻业:污染行业风气 | 第30页 |
3. 对社会:干扰社会秩序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虚假新闻综合治理研究 | 第31-48页 |
一、虚假新闻治理概况 | 第31-34页 |
(一) 国内新闻立法概况 | 第31-32页 |
(二) 国外新闻立法概况 | 第32-34页 |
二、虚假新闻综合治理创新方法 | 第34-48页 |
(一) 主体及认知方面 | 第34-38页 |
1 用户:加强高校新闻学教育,提升媒介素养 | 第35-36页 |
2. 媒体从业者:提高职业道德规范 | 第36-38页 |
(二) 行为方面 | 第38-42页 |
1. 媒体从业者:做好新闻采编工作 | 第38-39页 |
2. 媒体机构:改进新闻机构管理制度 | 第39-40页 |
3. 新闻流通:引入技术审核制度 | 第40-42页 |
(三) 环境方面 | 第42-48页 |
1. 法律环境:完善法律制度,强化法制风气 | 第42-45页 |
2. 政策环境:改善传媒管理机制 | 第45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