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轨道交通的急速建设与进展 | 第9页 |
1.1.2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的重要性 | 第9页 |
1.1.3 交通一体化衔接缺乏完整的综合评价体系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1.2.3 实践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3 研究框架 | 第12-13页 |
1.4 论文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4-15页 |
1.5.1 论文预期目标 | 第14页 |
1.5.2 论文预期成果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综合评价的基础理论 | 第15-37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
2.1.1 城市轨道站点 | 第15页 |
2.1.2 交通一体化衔接 | 第15-16页 |
2.1.3 综合评价 | 第16页 |
2.2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的关系分析 | 第16-25页 |
2.2.1 交通方式衔接特征 | 第16-19页 |
2.2.2 空间设施衔接特征 | 第19-22页 |
2.2.3 轨道站点的客流特征 | 第22-25页 |
2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5-35页 |
2.3.1 轨道站点影响范围 | 第26页 |
2.3.2 衔接交通方式 | 第26-30页 |
2.3.3 衔接设施布局 | 第30-31页 |
2.3.4 衔接评价方法运用 | 第31-34页 |
2.3.5 已有文献评价 | 第34-3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3章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体系建构 | 第37-61页 |
3.1 国内外城市的经验借鉴 | 第37-42页 |
3.1.1 国外城市经验 | 第37-39页 |
3.1.2 国内城市经验 | 第39-42页 |
3.2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体系建构基础 | 第42-47页 |
3.2.1 衔接方式的流线组织 | 第44页 |
3.2.2 衔接方法的空间组织 | 第44-47页 |
3.3 轨道站点构建交通一体化衔接体系办法 | 第47-59页 |
3.3.1 交通一体化衔接目标 | 第47-48页 |
3.3.2 综合评价体系建构的原则 | 第48-50页 |
3.3.3 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初步建构 | 第50-51页 |
3.3.4 综合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及确定 | 第51-57页 |
3.3.5 指标体系的划归 | 第57-5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4章 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综合评价 | 第61-71页 |
4.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61-62页 |
4.1.1 层次分析法 | 第61页 |
4.1.2 SPSS统计研究法 | 第61页 |
4.1.3 德尔菲法 | 第61-62页 |
4.2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赋予及标准确定 | 第62-69页 |
4.2.1 权重赋予 | 第62-66页 |
4.2.2 评价标准确定 | 第66-6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5章 厦门轨道1号线吕厝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综合评价 | 第71-95页 |
5.1 吕厝站现状 | 第71-72页 |
5.2 实例应用的原理及步骤 | 第72-79页 |
5.2.1 调研过程及内容 | 第73-79页 |
5.2.2 评价等级的划分 | 第79页 |
5.3 综合评价结果 | 第79-90页 |
5.3.1 吕厝站定性指标评价结果 | 第79-86页 |
5.3.2 吕厝站定量指标评价结果 | 第86-90页 |
5.4 综合评价结果应用分析 | 第90-93页 |
5.4.1 宏观层面设计改进建议 | 第90-91页 |
5.4.2 中观层面设计改进建议 | 第91-92页 |
5.4.3 微观层面设计改进建议 | 第92-93页 |
5.5 本章小节 | 第93-95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5-97页 |
6.1 探究结果总结 | 第95页 |
6.2 下一步探究方向 | 第95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2页 |
附录 | 第102-110页 |
附录A 厦门轨道站点交通一体化衔接评价的调查问卷 | 第102-104页 |
附录B 表5.11清晰大图 | 第104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