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9-10页 |
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6-56页 |
1.1 引言 | 第26-28页 |
1.2 压电俘能器频率调谐的研究现状 | 第28-34页 |
1.2.1 压电俘能器的被动式频率调谐 | 第28-32页 |
1.2.2 压电俘能器的主动式频率调谐 | 第32-34页 |
1.3 非线性压电俘能器的研究现状 | 第34-44页 |
1.3.1 非线性单稳态压电俘能器 | 第35-37页 |
1.3.2 非线性双稳态压电俘能器 | 第37-42页 |
1.3.3 非线性三稳态压电俘能器 | 第42-44页 |
1.4 压电俘能器的应用现状 | 第44-54页 |
1.4.1 基于人体活动的压电俘能研究现状 | 第44-47页 |
1.4.2 基于车辆运动的压电俘能研究现状 | 第47-51页 |
1.4.3 基于建筑结构振动的压电俘能研究现状 | 第51-54页 |
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54-56页 |
第二章 双稳态压电悬臂梁俘能器的动力特性分析 | 第56-88页 |
2.1 磁力式双稳态压电悬臂梁俘能器建模 | 第56-61页 |
2.1.1 压电俘能器的几何模型 | 第56-58页 |
2.1.2 压电俘能系统的力电耦合方程 | 第58-61页 |
2.2 多尺度法求解 | 第61-67页 |
2.2.1 阱内运动 | 第62-64页 |
2.2.2 阱间运动 | 第64-66页 |
2.2.3 稳定性分析 | 第66-67页 |
2.3 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67-86页 |
2.3.1 磁铁间距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67-70页 |
2.3.2 激励加速度幅值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70-74页 |
2.3.3 阻尼比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2.3.4 力电耦合系数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76-79页 |
2.3.5 梁端磁铁质量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79-81页 |
2.3.6 压电层与基层厚度比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81-84页 |
2.3.7 负载电阻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84-8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86-88页 |
第三章 三稳态压电悬臂梁俘能器的动力特性分析 | 第88-126页 |
3.1 磁力式三稳态压电悬臂梁俘能器建模 | 第88-92页 |
3.1.1 压电俘能器的几何模型 | 第88-89页 |
3.1.2 压电俘能系统的力电耦合方程 | 第89-92页 |
3.2 多尺度法求解 | 第92-98页 |
3.2.1 外侧阱内运动 | 第93-96页 |
3.2.2 阱间运动和内侧阱内运动 | 第96-97页 |
3.2.3 稳定性分析 | 第97-98页 |
3.3 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98-125页 |
3.3.1 磁铁间距对势阱深度的影响 | 第98-100页 |
3.3.2 磁铁间距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100-104页 |
3.3.3 内、外侧势阱深度及初始条件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104-118页 |
3.3.4 压电材料参数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118-12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第四章 考虑梁端磁铁尺寸效应的三稳态压电俘能器动力特性分析 | 第126-164页 |
4.1 考虑梁端磁铁尺寸效应的三稳态压电悬臂梁俘能器建模 | 第126-132页 |
4.1.1 压电俘能器的几何模型 | 第126-127页 |
4.1.2 压电俘能系统的力电耦合方程 | 第127-132页 |
4.2 多尺度法求解 | 第132-134页 |
4.3 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134-162页 |
4.3.1 磁铁间距对势阱深度的影响 | 第135-137页 |
4.3.2 系统参数对最优负载电阻的影响 | 第137-143页 |
4.3.3 磁铁间距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143-149页 |
4.3.4 梁端磁铁偏心距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149-160页 |
4.3.5 梁端磁铁质量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160-16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62-164页 |
第五章 非对称势阱对三稳态压电俘能器的影响分析 | 第164-190页 |
5.1 非对称三稳态压电悬臂梁俘能器建模 | 第164-170页 |
5.1.1 压电俘能器的几何模型 | 第164-165页 |
5.1.2 压电俘能系统的力电耦合方程 | 第165-170页 |
5.2 多尺度法求解 | 第170-172页 |
5.3 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172-189页 |
5.3.1 起振位置对系统响应的影响 | 第173-182页 |
5.3.2 势阱的不对称分布对系统稳态响应的影响 | 第182-18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89-19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90-194页 |
6.1 结论 | 第190-191页 |
6.2 展望 | 第191-1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4-20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2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