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22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对象 | 第11-17页 |
(一) 共享经济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(二) 知识传播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(三) 移动音频平台概念界定 | 第13-16页 |
(四) 作为知识传播平台的喜马拉雅FM | 第16-17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7-20页 |
(一) 共享经济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(二) 知识传播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(三) 移动音频平台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四、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(一) 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20-21页 |
(二)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第一章 喜马拉雅FM的知识传播现状 | 第22-30页 |
一、喜马拉雅FM的知识传播演变历程 | 第22-23页 |
二、喜马拉雅FM的知识传播机制分析 | 第23-30页 |
(一) 传播内容分析 | 第23-24页 |
(二) 传播主体分析 | 第24-26页 |
(三) 传播媒介分析 | 第26-27页 |
(四) 传播效果分析 | 第27-30页 |
第二章 喜马拉雅FM的知识传播特征——和蜻蜓FM比较 | 第30-44页 |
一、知识传播主体特征比较 | 第32-35页 |
(一) 喜马拉雅FM百咖争鸣,融合UGC+PUGC+PGC | 第32-34页 |
(二) 蜻蜓FM独树一帜,坚持PGC,深耕PUGC | 第34-35页 |
二、知识传播内容特征比较 | 第35-39页 |
(一) 喜马拉雅FM更实用,由技能类偏向泛文化 | 第35-37页 |
(二) 蜻蜓FM更“人文”,倾向“软知识” | 第37-39页 |
三、知识传播效果特征比较 | 第39-44页 |
(一) 喜马拉雅FM: 付费粉丝团+分享群,活跃度较高 | 第39-41页 |
(二) 蜻蜓FM: 直播间留言评论,互动度较低 | 第41-44页 |
第三章 移动音频平台知识传播的利弊分析 | 第44-48页 |
一、移动音频平台知识传播的益处 | 第44-46页 |
(一) 知识分享门槛降低,传播范围扩大 | 第44-45页 |
(二) 知识流动速度加快,社会传播更有活力 | 第45-46页 |
二、移动音频平台知识传播的弊端 | 第46-48页 |
(一) 信息茧房的局限 | 第46页 |
(二) 知识消费化带来知识增长的泡沫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移动音频平台知识传播的发展建议和未来展望 | 第48-53页 |
一、节目追求导向,知识服务和消费并行 | 第48-49页 |
二、数据精准化内容定制,专注用户体验 | 第49-50页 |
三、平台社交化和内容场景化并驾齐驱 | 第50页 |
四、完善全方位审核的安全管理机制 | 第50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