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3页 |
1.1 BR的发现与化学结构 | 第14页 |
1.2 BR的生物合成与代谢 | 第14-18页 |
1.3 BR的信号转导模式 | 第18-19页 |
1.4 BR与植物的生长、发育、生殖和衰老 | 第19-24页 |
1.4.1 BR促进细胞伸长、分裂和分化 | 第20页 |
1.4.2 BR促进器官发育 | 第20-21页 |
1.4.3 BR调控植物光形态建成 | 第21页 |
1.4.4 BR调控开花时间和生殖发育 | 第21-22页 |
1.4.5 BR调控光合作用和衰老 | 第22页 |
1.4.6 BR调控种子休眠与发芽 | 第22-23页 |
1.4.7 BR诱导植物抗逆 | 第23-24页 |
1.5 BR类似物和功能类似物研究进展 | 第24-28页 |
1.5.1 BR类似物研究进展 | 第25-26页 |
1.5.2 BR功能类似物研究进展 | 第26-28页 |
1.6 Bikinin的作用机制 | 第28-29页 |
1.7 植物体内农药降解代谢的机制 | 第29-30页 |
1.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0-31页 |
1.9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31-33页 |
第二章 基于bikinin的油菜素内酯功能类似物设计、合成 | 第33-50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3页 |
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49页 |
2.2.1 系列化合物设计Ⅰ | 第33-34页 |
2.2.2 系列化合物设计Ⅱ | 第34-35页 |
2.2.3 目标化合物结构 | 第35-36页 |
2.2.4 目标化合物合成 | 第36-40页 |
2.2.5 目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| 第40-42页 |
2.2.6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| 第42-49页 |
2.3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三章 油菜素内酯功能类似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| 第50-61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2页 |
3.1.1 植物材料和试验试剂 | 第50-51页 |
3.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51页 |
3.1.3 材料的培养和药剂处理 | 第51-52页 |
3.1.4 分子对接方法 | 第52页 |
3.1.5 统计分析 | 第52页 |
3.2 研究结果 | 第52-59页 |
3.2.1 化合物对拟南芥下胚轴伸长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3.2.2 化合物对水稻叶片夹角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3.2.3 1x对黑暗培养玉米幼苗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3.2.4 1x对拟南芥突变体恢复生长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3.2.5 1x与1Q5K蛋白的分子对接分析 | 第58-59页 |
3.3 讨论 | 第59-60页 |
3.4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四章 Brazide缓解玉米烟嘧磺隆药害的生理机制研究 | 第61-81页 |
4.1 试验材料与仪器 | 第61-62页 |
4.1.1 试验材料 | 第61页 |
4.1.2 仪器设备 | 第61-62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62-68页 |
4.2.1 玉米生长指标和生物量的测定 | 第62页 |
4.2.2 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| 第62-63页 |
4.2.3 叶片光合色素的测定 | 第63页 |
4.2.4 叶片过氧化指标的测定 | 第63-64页 |
4.2.5 叶片抗氧化酶SOD、POD和CAT的测定 | 第64页 |
4.2.6 叶片解毒酶GR、GST和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 | 第64-65页 |
4.2.7 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| 第65-66页 |
4.2.8 实时荧光定量qRT-PCR分析 | 第66-67页 |
4.2.9 玉米烟嘧磺隆残留分析 | 第67-68页 |
4.2.10 统计分析 | 第68页 |
4.3 研究结果 | 第68-78页 |
4.3.1 油菜素内酯及其功能类似物药效浓度筛选 | 第68-69页 |
4.3.2 烟嘧磺隆药害浓度筛选 | 第69-70页 |
4.3.3 Bra缓解玉米幼苗烟嘧磺隆药害的效应 | 第70-71页 |
4.3.4 Bra的缓解效应与生长指标、生物量的关系 | 第71-72页 |
4.3.5 Bra的缓解效应与玉米烟嘧磺隆残留的关系 | 第72-73页 |
4.3.6 Bra的缓解效应与玉米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的关系 | 第73-75页 |
4.3.7 Bra的缓解效应与活性氧、抗氧化酶和活性物质、解毒酶的关系 | 第75-77页 |
4.3.8 Bra的缓解效应与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关系 | 第77-78页 |
4.4 讨论 | 第78-80页 |
4.5 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5.1 结论 | 第81页 |
5.2 论文创新点 | 第81-82页 |
5.3 展望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7页 |
附录 | 第97-134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