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一、导言 | 第10-15页 |
(一)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(三)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(四)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二、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相关理论阐述 | 第15-22页 |
(一)信仰的概述 | 第15-18页 |
1.信仰的内涵 | 第15页 |
2.信仰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3.信仰的基本类型 | 第16-18页 |
(二)信仰教育的概述 | 第18-20页 |
1.信仰教育的定义 | 第18页 |
2.信仰教育的特征 | 第18-19页 |
3.信仰教育的内容 | 第19-20页 |
(三)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2页 |
1.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信仰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信仰的理论 | 第21-22页 |
三、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 | 第22-24页 |
(一)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| 第22页 |
(二)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 | 第22-23页 |
(三)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| 第23-24页 |
四、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问题的分析 | 第24-29页 |
(一)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 | 第24页 |
1.调查问卷的目的 | 第24页 |
2.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| 第24页 |
(二)大学生信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7页 |
1.部分大学生信仰选择有实用和功利化倾向 | 第24-25页 |
2.高校信仰教育欠缺目标针对性 | 第25-26页 |
3.传统教育载体活力不足 | 第26-27页 |
4.信仰教育环境复杂多变 | 第27页 |
(三)产生信仰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7-29页 |
1.学生自身缺乏信仰认知 | 第27页 |
2.高校信仰教育方法单一 | 第27-28页 |
3.信仰教育载体功能弱化 | 第28页 |
4.外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 | 第28-29页 |
五、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对策 | 第29-38页 |
(一)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认知 | 第29-31页 |
1.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人生信仰 | 第29-30页 |
2.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增强情感认同 | 第30页 |
3.以社会行为准则为基础提升道德认知 | 第30-31页 |
(二)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法 | 第31-33页 |
1.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结合 | 第31页 |
2.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 | 第31-32页 |
3.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 | 第32-33页 |
(三)完善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载体 | 第33-35页 |
1.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功能 | 第33-34页 |
2.借助网络教学的辅助功能 | 第34页 |
3.运用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| 第34-35页 |
(四)优化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环境 | 第35-38页 |
1.营造社会环境,构建和谐社会 | 第35-36页 |
2.净化校园环境,塑造校园文化 | 第36-37页 |
3.重视家庭环境,创造温馨氛围 | 第37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大学生信仰教育状况问卷调查 | 第42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