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引言 | 第9-14页 |
1.1 坦布苏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 | 第9-10页 |
1.1.1 坦布苏病毒的基因组特性 | 第9页 |
1.1.2 坦布苏病毒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特性 | 第9-10页 |
1.2 坦布苏病毒的传播机制 | 第10页 |
1.3 坦布苏病毒的致病区域 | 第10页 |
1.4 鸭坦布苏病毒病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| 第10-11页 |
1.5 坦布苏病毒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1.6 RNA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 | 第12页 |
1.7 反向遗传技术应用 | 第12页 |
1.7.1 用于创造改造病毒和病毒拯救 | 第12页 |
1.7.2 用于RNA干扰技术 | 第12页 |
1.7.3 用于基因方面的研究 | 第12页 |
1.8 坦布苏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| 第12-13页 |
1.8.1 获得病毒全长cDNA | 第12-13页 |
1.8.2 获得感染性RNA | 第13页 |
1.8.3 转染至相应细胞 | 第13页 |
1.9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4-26页 |
2.1 材料 | 第14-17页 |
2.1.1 质粒、细胞、小鼠、病毒、引物 | 第14-15页 |
2.1.2 试剂与耗材 | 第15-16页 |
2.1.3 配制试剂 | 第16页 |
2.1.4 主要仪器 | 第16-17页 |
2.2 方法 | 第17-26页 |
2.2.1 rMM1775-EDⅠ-N2S病毒拯救 | 第17-25页 |
2.2.1.1 MM1775毒株与FX2010毒株EDⅠ蛋白序列比对 | 第19页 |
2.2.1.2 MM1775毒株与FX2010毒株EDⅠ差异氨基酸对应核酸比对 | 第19页 |
2.2.1.3 目的片段扩增与纯化 | 第19-20页 |
2.2.1.4 目的片段磷酸化 | 第20页 |
2.2.1.5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| 第20页 |
2.2.1.6 转化 | 第20页 |
2.2.1.7 蓝白斑筛选 | 第20页 |
2.2.1.8 突变质粒PCR鉴定 | 第20页 |
2.2.1.9 突变质粒测序鉴定 | 第20-21页 |
2.2.1.10 病毒拯救的片段扩增 | 第21-22页 |
2.2.1.11 全长DNA融合 | 第22页 |
2.2.1.12 体外转录 | 第22-23页 |
2.2.1.13 纯化RNA | 第23页 |
2.2.1.14 转染 | 第23页 |
2.2.1.15 收集病毒 | 第23页 |
2.2.1.16 拯救病毒的鉴定 | 第23-25页 |
2.2.1.16.1 拯救病毒传代验证 | 第23-24页 |
2.2.1.16.2 拯救病毒的基因测序 | 第24-25页 |
2.2.1.16.2.1 提取RNA | 第24页 |
2.2.1.16.2.2 反转录 | 第24页 |
2.2.1.16.2.3 基因分段扩增测序 | 第24-25页 |
2.2.2 rMM1775-EDⅠ-N2S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| 第25-26页 |
2.2.2.1 病毒TCID50测定 | 第25页 |
2.2.2.2 小鼠滴鼻接种 | 第25-26页 |
2.2.2.3 接种小鼠脏器病毒滴度测定 | 第26页 |
3 结果 | 第26-33页 |
3.1 rMM1775-EDⅠ-N2S病毒拯救 | 第26-32页 |
3.1.1 MM1775毒株与FX2010毒株EDⅠ蛋白序列比对结果 | 第26页 |
3.1.2 MM1775毒株与FX2010毒株EDⅠ差异氨基酸对应核酸比对结果 | 第26-27页 |
3.1.3 目的片段扩增与纯化结果 | 第27页 |
3.1.4 蓝白斑筛选结果 | 第27-28页 |
3.1.5 突变质粒PCR鉴定结果 | 第28页 |
3.1.6 突变质粒测序鉴定结果 | 第28-29页 |
3.1.7 病毒拯救片段扩增结果 | 第29-30页 |
3.1.8 全长DNA融合结果 | 第30页 |
3.1.9 转染结果 | 第30-31页 |
3.1.10 拯救病毒的鉴定结果 | 第31-32页 |
3.1.10.1 拯救病毒传代验证结果 | 第31页 |
3.1.10.2 拯救病毒的基因测序结果 | 第31-32页 |
3.2 救获毒株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| 第32-33页 |
3.2.1 病毒TCID50测定结果 | 第32页 |
3.2.2 小鼠滴鼻接种结果 | 第32-33页 |
3.2.2.1 临床症状 | 第32页 |
3.2.2.2 体重变化与死亡情况 | 第32-33页 |
3.2.3 接种小鼠脏器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| 第33页 |
4 讨论 | 第33-36页 |
4.1 实验结果讨论 | 第33-34页 |
4.2 实验步骤讨论 | 第34-36页 |
5 结论 | 第36-37页 |
致谢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