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20页 |
1.1.1 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其危害 | 第14页 |
1.1.2 我国能源消费及SO_2排放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1.3 我国能源与资源产业西移及西北地区产业发展概述 | 第16-18页 |
1.1.4 能源与资源产业西移过程中西北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 | 第18-20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1.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23-36页 |
2.1 卫星遥感技术及其在大气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| 第23-29页 |
2.1.1 卫星遥感及其传感器的研究 | 第23-27页 |
2.1.2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研究大气污染 | 第27-28页 |
2.1.3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对点源排放量的反演研究 | 第28-29页 |
2.2 贸易隐含污染物的研究 | 第29-32页 |
2.2.1 国际贸易隐含污染物的研究 | 第29-30页 |
2.2.2 国内贸易隐含污染物的研究 | 第30-32页 |
2.3 空气质量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| 第32-36页 |
2.3.1 空气质量数值模式发展 | 第32-33页 |
2.3.2 WRF-Chem模式简介 | 第33-34页 |
2.3.3 WRF-Chem模式应用研究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| 第36-54页 |
3.1 卫星遥感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36-38页 |
3.1.1 卫星遥感数据来源 | 第36页 |
3.1.2 卫星遥感数据算法 | 第36-37页 |
3.1.3 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 | 第37页 |
3.1.4 中国主要区域的划分 | 第37-38页 |
3.2 时间序列趋势分析和曼-肯德尔(MK)检验 | 第38-39页 |
3.2.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| 第38页 |
3.2.2 曼-肯德尔(MK)检验 | 第38-39页 |
3.3 基于OMI遥感数据的大型点源SO_2排放量估算 | 第39-41页 |
3.3.1 基于OMI遥感数据的大型点源SO_2排放量估算 | 第39-41页 |
3.3.2 大型点源SO_2排放量不确定性分析 | 第41页 |
3.4 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及数据来源 | 第41-50页 |
3.4.1 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| 第41-43页 |
3.4.2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| 第43-45页 |
3.4.3 投入产出模型的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45-50页 |
3.5 WRF-Chem模式设置及排放清单 | 第50-53页 |
3.5.1 研究区域及模式设置 | 第50-51页 |
3.5.2 人为源排放清单及处理 | 第51-53页 |
3.6 其他数据及来源 | 第53-54页 |
3.6.1 与卫星数据进行对比的SO_2浓度监测和排放数据 | 第53页 |
3.6.2 社会经济数据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基于OMI卫星数据的中国SO_2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| 第54-71页 |
4.1 中国SO_2垂直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| 第54-61页 |
4.1.1 中国SO_2垂直柱浓度空间分布 | 第54-56页 |
4.1.2 中国SO_2垂直柱浓度时间变化 | 第56-61页 |
4.2 中国地区SO_2趋势及突变点分析 | 第61-65页 |
4.2.1 中国地区SO_2趋势分析 | 第61-63页 |
4.2.2 中国主要地区SO_2垂直柱浓度突变点分析 | 第63-65页 |
4.3 OMI卫星数据的验证 | 第65-70页 |
4.3.1 OMI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的空间比较 | 第65-66页 |
4.3.2 主要城市的OMI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的时间比较 | 第66-68页 |
4.3.3 OMI卫星数据与排放清单对比 | 第68-7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五章 基于OMI卫星数据的西北地区SO_2污染时间变化趋势及大型点源SO_2排放量估算 | 第71-83页 |
5.1 西北地区SO_2污染时间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分析 | 第71-74页 |
5.1.1 西北地区SO_2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分析 | 第71-72页 |
5.1.2 西北地区人均SO_2排放量变化趋势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1.3 西北地区SO_2垂直柱浓度突变点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2 西北“热点”地区SO_2垂直柱浓度时间变化趋势及突变点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3 西北地区国家级大型能源基地的SO_2排放量估算 | 第75-79页 |
5.4 西北地区SO_2污染增加原因分析 | 第79-8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六章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SO_2排放 | 第83-118页 |
6.1 基于生产侧和消费侧的SO_2排放 | 第84-90页 |
6.1.1 基于生产侧的各省SO_2排放强度 | 第84-85页 |
6.1.2 基于生产侧的各部门SO_2排放强度 | 第85-86页 |
6.1.3 基于生产侧和消费侧的SO_2排放量 | 第86-90页 |
6.2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SO_2排放转移 | 第90-104页 |
6.2.1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SO_2输入与输出 | 第90-92页 |
6.2.2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各部门SO_2排放量输入与输出 | 第92-95页 |
6.2.3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SO_2排放转移 | 第95-104页 |
6.3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SO_2排放转移 | 第104-116页 |
6.3.1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全行业SO_2排放转移 | 第104-108页 |
6.3.2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电力部门SO_2排放转移 | 第108-113页 |
6.3.3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采矿业和重工业部门SO_2排放转移 | 第113-116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16-118页 |
第七章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SO_2排放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 | 第118-130页 |
7.1 地区间贸易对西北地区SO_2排放空间分布的影响 | 第118-122页 |
7.2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电力、采矿业和重工业部门SO_2排放对当地大气中SO_2浓度的影响 | 第122-126页 |
7.3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电力部门SO_2排放对当地大气中SO_2浓度的影响 | 第126-127页 |
7.4 WRF-Chem模拟结果验证 | 第127-128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28-130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0-134页 |
8.1 结论 | 第130-132页 |
8.2 特色及创新 | 第132页 |
8.3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| 第132-133页 |
8.4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133-1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4-147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47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