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输电走廊地形形变提取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4 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SAR干涉测量原理 | 第17-29页 |
2.1 SAR的干涉处理技术 | 第17-22页 |
2.1.1 InSAR基本原理 | 第17-21页 |
2.1.2 InSAR技术流程 | 第21-22页 |
2.2 SAR的差分干涉处理技术 | 第22-25页 |
2.2.1 D-InSAR基本原理 | 第22-24页 |
2.2.2 D-InSAR技术的局限 | 第24-25页 |
2.3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| 第25-27页 |
2.3.1 PS-InSAR技术基本原理 | 第25-26页 |
2.3.2 PS-InSAR技术的优点与局限 | 第26-27页 |
2.4 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| 第27-2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高相干目标点的选取 | 第29-45页 |
3.1 StaMPS-MTI技术原理 | 第29-31页 |
3.2 差分干涉图的生成 | 第31-35页 |
3.2.1 公共主影像的选取 | 第31-32页 |
3.2.2 SAR影像配准及干涉图的生成 | 第32-35页 |
3.3 PS点的识别与选取 | 第35-43页 |
3.3.1 永久散射体的定义与特点 | 第35页 |
3.3.2 相位离散指数法 | 第35-36页 |
3.3.3 幅度离差阈值法 | 第36-37页 |
3.3.4 基于多极化的选取方法 | 第37-40页 |
3.3.5 基于幅度和同极化相位差的选取算法 | 第40-41页 |
3.3.6 基于相位稳定性的PS点选取方法 | 第41-43页 |
3.4 SDFP点的识别与选取 | 第43-4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形变信息的提取 | 第45-60页 |
4.1 基于差分干涉相位的形变信息提取 | 第45-53页 |
4.1.1 三次差分相位模型简介 | 第45-48页 |
4.1.2 Delaunay三角网的构建 | 第48-49页 |
4.1.3 网络平差法 | 第49-50页 |
4.1.4 残余相位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1.5 差分干涉相位函数模型的具体实现 | 第52-53页 |
4.2 基于相位稳定性的形变信息提取 | 第53-59页 |
4.2.1 基于相位稳定性的差分相位模型 | 第53-54页 |
4.2.2 基于相位稳定性的三维相位解缠 | 第54-58页 |
4.2.3 误差项的校正 | 第58-5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输电走廊形变提取及验证 | 第60-69页 |
5.1 试验区域概况与实验数据介绍 | 第60-61页 |
5.2 形变信息提取 | 第61-66页 |
5.3 结果分析 | 第66-6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6.1 总结 | 第69-70页 |
6.2 展望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