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设计原理、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

基于建筑形态学的复杂建筑形态数字化设计策略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1 绪论第8-20页
    1.1 论题的提出第8-9页
    1.2 研究背景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信息化时代设计范式的转变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变迁第10-11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基本概念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国内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主要内容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1.6 研究框架第19-20页
2 建筑形态学的理论基础第20-38页
    2.1 建筑形态学研究的开端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歌德与“本源植物”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建筑形态学的引入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建筑形态学研究的范围第24-25页
    2.2 设计过程中的形态学启示第2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自然尺度层级的启示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自然形态的类比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形态进化与数字技术第33-36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36-38页
3 复杂性科学与复杂建筑形态第38-54页
    3.1 复杂性科学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复杂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从结构主义到复杂性理论第42-43页
    3.2 复杂建筑形态第43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建筑的简单性与复杂性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德勒兹哲学的影响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复杂建筑形态的特征第48-53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53-54页
4 复杂建筑形态外部表现的设计策略第54-72页
    4.1 拓扑形变的外部表现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平滑流动的差异化空间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多样化的动态生成第58-59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结构的创新运用第59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复杂建筑形态的材料运用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复杂建筑形态的结构找形第65-66页
    4.3 数字建造技术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数控切割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3D打印技术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冲压成型技术第68-69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9-72页
5 复杂建筑形态的内部逻辑设计策略第72-88页
    5.1 复杂建筑形态生成算法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泰森多边形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L系统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细胞自动机第75-77页
    5.2 复杂建筑形态的涌现生成第77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涌现生成的集群效应第78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涌现生成的形态建构第82-86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86-88页
6 设计策略实践第88-112页
    6.1 松岗游客接待中心第88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项目背景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设计构思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形态表达第89-93页
    6.2 Revelation of light第93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项目背景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设计构思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形态表达第93-97页
    6.3 引汉济渭工程博物馆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项目背景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设计构思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形态表达第99-101页
    6.4 出乎意料的城市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项目背景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设计构思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形态表达第102-104页
    6.5 复杂形态搭建第104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SOL Dome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Anemone第107-109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109-112页
7 总结与展望第112-116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112-113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113-116页
致谢第116-118页
参考文献第118-120页
图表目录第120-124页
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24页

论文共12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北方干旱缺水地区水景设计方法研究--陕西省榆林市巨丰小区水景设计为例
下一篇:基于遗址保护和古迹再现的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--以西安青龙寺项目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