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择业心理研究--以北京某民族大学为例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导言 | 第17-28页 |
一、选题缘起 | 第17-18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9-23页 |
四、概念界定 | 第23-25页 |
五、理论基础 | 第25页 |
六、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七、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| 第26-28页 |
第一章 北京某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择业心理现状调查 | 第28-68页 |
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总体情况 | 第28-30页 |
一、样本选取 | 第28-29页 |
二、总体情况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北京某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择业心理现状 | 第30-48页 |
—、认知方面 | 第30-37页 |
二、情绪情感方面 | 第37-43页 |
三、社会心理方面 | 第43-48页 |
第三节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择业心理特点的比较分析 | 第48-68页 |
一、认知方面 | 第48-57页 |
二、情绪情感方面 | 第57-62页 |
三、社会心理方面 | 第62-68页 |
第二章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择业心理影响因素 | 第68-82页 |
第一节 经济社会因素 | 第68-71页 |
一、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,竞争压力大 | 第68-69页 |
二、择业政策不完善 | 第69-70页 |
三、户籍制度的限制 | 第70页 |
四、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| 第70-71页 |
五、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| 第71页 |
第二节 用人单位因素 | 第71-72页 |
一、人才“拿来主义”,不重视毕业生的“潜力” | 第71-72页 |
二、用人标准过高与招聘“潜规则” | 第72页 |
三、对民族高校毕业生的“刻板印象” | 第72页 |
第三节 高校因素 | 第72-75页 |
一、高校扩招 | 第73页 |
二、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滞后性 | 第73-74页 |
三、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| 第74页 |
四、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生涯指导不到位 | 第74-75页 |
第四节 家庭因素 | 第75-76页 |
一、传统职业观念束缚,父母期望值过高 | 第75-76页 |
二、传统家庭观念束缚,父母影响子女择业 | 第76页 |
第五节 个人因素 | 第76-82页 |
一、择业动机偏低 | 第76-77页 |
二、择业价值观出现偏差 | 第77-78页 |
三、择业期望过高 | 第78-79页 |
四、职业能力较弱 | 第79页 |
五、择业效能感低 | 第79-80页 |
六、心理抗压能力薄弱 | 第80-82页 |
第三章 民族高校硕士研究生择业心理调适与对策建议 | 第82-94页 |
第一节 社会层面 | 第82-83页 |
一、强化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 | 第82页 |
二、进一步健全就业创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| 第82-83页 |
三、引导社会舆论,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| 第83页 |
第二节 用人单位层面 | 第83-84页 |
一、调整用人观念 | 第84页 |
二、加强企校合作 | 第84页 |
第三节 高校层面 | 第84-87页 |
一、明确办学定位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| 第84-85页 |
二、以市场为导向,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| 第85-86页 |
三、加强民族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| 第86-87页 |
四、加强择业心理健康教育,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87页 |
第四节 家庭层面 | 第87-88页 |
一、调整对子女的择业期望值,尊重子女的择业自主权 | 第88页 |
二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,及时疏导子女的择业压力 | 第88页 |
第五节 个人层面 | 第88-94页 |
一、择业心理准备——提早做生涯规划 | 第88-90页 |
二、心理健康调适——积极面对挫折 | 第90-94页 |
结语 | 第94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1页 |
附录一:问卷 | 第101-106页 |
附录二:访谈提纲 | 第106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-11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