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住区景观设计中“非视觉要素”研究--以扬州和昌运河东郡公馆为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| 第9-11页 |
1.1.1 居住区景观地位的日益提升 | 第9-10页 |
1.1.2 景观从可视化到多感官体验的转变 | 第10页 |
1.1.3 居住区景观设计非视觉要素的轻视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2.1 听觉景观 | 第11-13页 |
1.2.2 触觉景观 | 第13页 |
1.2.3 嗅觉景观 | 第13-14页 |
1.2.4 味觉景观 | 第14页 |
1.2.5 感官体验之间的联系 | 第14-17页 |
2 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| 第17-20页 |
2.1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2.2.1 文献分析法 | 第17页 |
2.2.2 实地调研法 | 第17页 |
2.2.3 多元因子叠加法 | 第17-18页 |
2.2.4 技术路线 | 第18页 |
2.3 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2.3.1 理论意义 | 第18-19页 |
2.3.2 实践意义 | 第19-20页 |
3 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基础 | 第20-36页 |
3.1 相关概念 | 第20-26页 |
3.1.1 景观 | 第20-21页 |
3.1.2 居住区景观 | 第21-23页 |
3.1.3 非视觉景观要素 | 第23-24页 |
3.1.4 景观体验 | 第24-25页 |
3.1.5“非视觉要素”对于人感知的重要性 | 第25-26页 |
3.2 相关理念 | 第26-31页 |
3.2.1 人体工程学 | 第26-28页 |
3.2.2 环境心理学 | 第28-29页 |
3.2.3 环境行为学 | 第29-31页 |
3.3 非视觉景观要素的表达 | 第31-36页 |
3.3.1 听觉景观要素的表达 | 第31-33页 |
3.3.2 触觉景观要素的表达 | 第33-34页 |
3.3.3 嗅觉景观要素的表达 | 第34-35页 |
3.3.4 味觉景观要素的表达 | 第35-36页 |
4 居住区中非视觉景观的营造 | 第36-49页 |
4.1 听觉景观 | 第36-43页 |
4.1.1 正设计——引入积极声音 | 第36-41页 |
4.1.2 负设计——屏蔽消极声音 | 第41-42页 |
4.1.3 零设计——发掘潜力声音 | 第42-43页 |
4.2 触觉景观 | 第43-46页 |
4.2.1 硬质要素设计 | 第43-45页 |
4.2.2 软质要素设计 | 第45-46页 |
4.2.3 虚体要素设计 | 第46页 |
4.3 嗅觉景观 | 第46-47页 |
4.3.1 正设计 | 第46-47页 |
4.3.2 负设计 | 第47页 |
4.4 味觉景观 | 第47-49页 |
4.4.1 参与性味觉景观设计 | 第48页 |
4.4.2 非参与性味觉景观设计 | 第48-49页 |
5 扬州和昌运河东郡公馆非视觉景观设计实践 | 第49-71页 |
5.1 项目概况 | 第49-51页 |
5.1.1 场地分析 | 第49-50页 |
5.1.2 建筑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2 总体景观设计 | 第51-54页 |
5.2.1 设计理念 | 第51页 |
5.2.2 设计原则 | 第51-52页 |
5.2.3 设计总平面 | 第52-54页 |
5.3 详细设计 | 第54-70页 |
5.3.1 听觉景观设计 | 第54-60页 |
5.3.2 触觉景观设计 | 第60-67页 |
5.3.3 嗅觉景观设计 | 第67-69页 |
5.3.4 味觉景观设计 | 第69-70页 |
5.4 项目总结与展望 | 第70-71页 |
6 结论与讨论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附录 | 第77-99页 |
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7-78页 |
2 图片目录 | 第78-81页 |
3 表格目录 | 第81-83页 |
4 图纸 | 第83-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