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云南土壤概述 | 第10页 |
1.2 云南土壤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云南几种常见的土壤 | 第10-12页 |
1.2.2 土壤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与红外光谱在土壤中的运用 | 第13-14页 |
1.4 论文选题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5 论文完成工作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介绍 | 第16-19页 |
2.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简介 | 第16-17页 |
2.2 ICP-MS仪器的基本结构 | 第17页 |
2.3 ICP-MS分析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| 第17-19页 |
第3章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介绍 | 第19-28页 |
3.1 红外吸收的基本原理 | 第19-22页 |
3.1.1 分子内部能级 | 第19-20页 |
3.1.2 红外吸收光谱 | 第20-22页 |
3.1.3 解析红外光谱的几个重要依据 | 第22页 |
3.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| 第22-25页 |
3.2.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组成及原理 | 第22-24页 |
3.2.2 红外光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| 第24页 |
3.2.3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| 第24-25页 |
3.3 红外光谱的数据处理方法 | 第25-28页 |
3.3.1 纵坐标变换 | 第25页 |
3.3.2 加谱、乘谱和减谱 | 第25-26页 |
3.3.3 基线校正、光谱平滑和导数光谱 | 第26-28页 |
第4章 本文用到的统计分析方法的介绍 | 第28-34页 |
4.1 主成分分析 | 第28-30页 |
4.1.1 主成分分析的基础理论 | 第28-30页 |
4.1.2 主成分分析的应用 | 第30页 |
4.2 聚类分析 | 第30-34页 |
4.2.1 聚类分析概念 | 第30-32页 |
4.2.2 系统聚类方法 | 第32-34页 |
第5章 农田土壤常量与微量元素分布 | 第34-40页 |
5.1 实验部分 | 第34-35页 |
5.1.1 样品采集与制备 | 第34页 |
5.1.2 试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5.1.3 统计分析 | 第35页 |
5.2 云南农田土壤常量与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状况 | 第35-39页 |
5.2.1 速效态元素含量状况 | 第35-37页 |
5.2.2 土壤速效态元素分布状况 | 第37-3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6章 元谋土林不同颜色土壤的ICP-MS及FTIR分析 | 第40-46页 |
6.1 实验部分 | 第40-41页 |
6.1.1 实验仪器 | 第40-41页 |
6.1.2 样品采集与制备 | 第41页 |
6.1.3 数据处理 | 第41页 |
6.2 不同颜色土壤的元素含量分析 | 第41-43页 |
6.2.1 元素含量的总体特征 | 第41-42页 |
6.2.2 元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| 第42-43页 |
6.3 不同颜色土壤FTIR分析 | 第43-44页 |
6.4 本章结论 | 第44-46页 |
第7章 云南不同类型土壤的FTIR光谱研究 | 第46-52页 |
7.1 实验部分 | 第46-47页 |
7.1.1 实验设备 | 第46页 |
7.1.2 样品制备和光谱采集 | 第46页 |
7.1.3 光谱预处理及数据处理 | 第46-47页 |
7.2 不同类型土壤的分类研究 | 第47-51页 |
7.2.1 五种土壤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7-48页 |
7.2.2 二阶导数光谱分析 | 第48-49页 |
7.2.3 主成分分析 | 第49-50页 |
7.2.4 聚类分析 | 第50-51页 |
7.3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8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52-54页 |
8.1 全文总结 | 第52-53页 |
8.2 展望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基金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