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--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--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

周口市耕地集约利用及其对粮食产量影响的评价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1 绪论第12-18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1.3 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数据来源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16-18页
2 基本概念与相关文献综述第18-28页
    2.1 基本概念界定第18-20页
    2.2 相关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2.3 国外文献综述第21-22页
    2.4 国内文献综述第22-26页
    2.5 文献述评第26-28页
3 周口市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现状第28-42页
    3.1 研究区概况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行政区划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地理环境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自然资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经济发展状况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交通运输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其他条件第29-30页
    3.2 耕地利用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耕地数量与耕地结构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耕地分布状况及土壤类型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耕地利用其他情况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耕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第33-35页
    3.3 粮食生产现状及特点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粮食总产量动态变化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粮食单位产量动态变化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粮食播种面积动态变化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粮食生产的特点第41-42页
4 周口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第42-59页
    4.1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指标体系的确定第42-44页
    4.2 评价方法与指标权重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评价方法的选取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第45-47页
    4.3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耕地集约水平的计算第47-49页
    4.4 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与总体分析第49-52页
    4.5 耕地集约水平差异比较分析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耕地投入状况比较分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耕地利用程度比较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耕地产出效益比较分析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耕地持续状况比较分析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5 耕地集约水平比较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4.6 耕地集约利用状况总结第57-59页
5 周口市耕地集约利用对粮食产量影响第59-65页
    5.1 STIRPAT模型概述第59-60页
    5.2 实证结果与分析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备选驱动因子相关性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表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综合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最小二乘法回归第62-63页
    5.3 结果分析第63-65页
6 政策建议及结论第65-71页
    6.1 政策建议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,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加强耕地科技资金和投入,提高耕地利用效益水平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积极探索土地流转,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灾害综合防御能力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切实保护耕地,稳定粮食播种面积,保障粮食安全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6 推进耕地生态环境建设,发展生态文明第67-68页
    6.2 结论第68-69页
    6.3 创新之处及不足第69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6页
致谢第76-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混合除草剂对豆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
下一篇:通信延时/误码引起纵联差动保护风险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