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 数据来源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3.1 数据来源 | 第16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2 基本概念与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8-28页 |
2.1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21-22页 |
2.4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22-26页 |
2.5 文献述评 | 第26-28页 |
3 周口市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现状 | 第28-42页 |
3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8-30页 |
3.1.1 行政区划 | 第28页 |
3.1.2 地理环境 | 第28页 |
3.1.3 自然资源 | 第28-29页 |
3.1.4 经济发展状况 | 第29页 |
3.1.5 交通运输 | 第29页 |
3.1.6 其他条件 | 第29-30页 |
3.2 耕地利用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| 第30-35页 |
3.2.1 耕地数量与耕地结构 | 第30-31页 |
3.2.2 耕地分布状况及土壤类型 | 第31-32页 |
3.2.3 耕地利用其他情况 | 第32-33页 |
3.2.4 耕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| 第33-35页 |
3.3 粮食生产现状及特点 | 第35-42页 |
3.3.1 粮食总产量动态变化 | 第35-36页 |
3.3.2 粮食单位产量动态变化 | 第36-39页 |
3.3.3 粮食播种面积动态变化 | 第39-41页 |
3.3.4 粮食生产的特点 | 第41-42页 |
4 周口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| 第42-59页 |
4.1 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42-44页 |
4.1.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| 第42页 |
4.1.2 指标体系的确定 | 第42-44页 |
4.2 评价方法与指标权重 | 第44-47页 |
4.2.1 评价方法的选取 | 第44-45页 |
4.2.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| 第45-47页 |
4.3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| 第47-49页 |
4.3.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| 第47页 |
4.3.2 耕地集约水平的计算 | 第47-49页 |
4.4 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与总体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5 耕地集约水平差异比较分析 | 第52-57页 |
4.5.1 耕地投入状况比较分析 | 第52页 |
4.5.2 耕地利用程度比较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5.3 耕地产出效益比较分析 | 第53页 |
4.5.4 耕地持续状况比较分析 | 第53页 |
4.5.5 耕地集约水平比较分析 | 第53-57页 |
4.6 耕地集约利用状况总结 | 第57-59页 |
5 周口市耕地集约利用对粮食产量影响 | 第59-65页 |
5.1 STIRPAT模型概述 | 第59-60页 |
5.2 实证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3页 |
5.2.1 备选驱动因子相关性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2.2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表 | 第61-62页 |
5.2.3 综合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最小二乘法回归 | 第62-63页 |
5.3 结果分析 | 第63-65页 |
6 政策建议及结论 | 第65-71页 |
6.1 政策建议 | 第65-68页 |
6.1.1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,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| 第65页 |
6.1.2 加强耕地科技资金和投入,提高耕地利用效益水平 | 第65-66页 |
6.1.3 积极探索土地流转,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| 第66页 |
6.1.4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| 第66-67页 |
6.1.5 切实保护耕地,稳定粮食播种面积,保障粮食安全 | 第67页 |
6.1.6 推进耕地生态环境建设,发展生态文明 | 第67-68页 |
6.2 结论 | 第68-69页 |
6.3 创新之处及不足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