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图表目录 | 第9-13页 |
第一章 导言 | 第13-42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 | 第13-19页 |
一、保障性住房融资难:保障房供给不足的原因 | 第13-14页 |
二、保障性住房缘何融资难:政策缺失是关键 | 第14-15页 |
三、保障性住房公共政策:一个模糊的领域 | 第15-17页 |
四、研究主题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选题意义 | 第19-21页 |
一、构建保障性住房支持性金融政策框架 | 第20页 |
二、探索应用性政策分析框架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文献综述 | 第21-37页 |
一、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| 第21-32页 |
二、对公共物品概念发展的研究 | 第32-35页 |
三、文献述评 | 第35-37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结构 | 第37-40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37页 |
二、内容结构 | 第37-40页 |
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| 第40-42页 |
一、本文研究成果的创新与突破 | 第40-41页 |
二、本文不足之处 | 第41-42页 |
第二章 分析框架构建:公共物品链 | 第42-86页 |
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分类及其关系 | 第42-57页 |
一、公共物品的概念与性质 | 第42-45页 |
二、效用属性的分类:一般公共物品与具体公共物品 | 第45-49页 |
三、供给角度的分类:政府供给模式与混合供给模式 | 第49-55页 |
四、不同分类公共物品之间的关系 | 第55-57页 |
第二节 政府供给的主要公共物品:公共政策 | 第57-67页 |
一、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政府产品 | 第57-59页 |
二、公共政策运行规律 | 第59-67页 |
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框架:公共物品链 | 第67-76页 |
一、本文创新型政策分析框架的推导 | 第68-69页 |
二、公共物品链概述 | 第69-76页 |
第四节 基于公共物品链的政策思维 | 第76-84页 |
一、公共政策与具体公共物品之间的关联关系 | 第76-82页 |
二、公共政策评估与设计过程中的思考 | 第82-84页 |
第五节 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第三章 应然的政策:保障性住房公共物品链 | 第86-121页 |
第一节 住房公共问题 | 第86-91页 |
一、住房非均衡现象 | 第86-88页 |
二、住房公共问题分析 | 第88-91页 |
第二节 可分性与不可分性:住房公共政策的解构与建构 | 第91-100页 |
一、可分性:住房公共政策的解构 | 第91-97页 |
二、不可分性:住房公共政策的建构 | 第97-100页 |
第三节 科学的保障性住房金融政策—住房公共物品链视角 | 第100-118页 |
一、保障性住房支持性金融政策是住房政策的核心 | 第100-106页 |
二、保障性住房支持性金融政策的要素 | 第106-118页 |
第四节 本章小结 | 第118-121页 |
第四章 政策借鉴:境外保障性住房公共物品链分析 | 第121-173页 |
第一节 侧重供方战略——美国 | 第121-140页 |
一、美国保障性住房公共物品链终端的均衡状态 | 第121-132页 |
二、美国保障性住房公共物品链高端的应变发展 | 第132-138页 |
三、美国保障性住房金融政策的反思:成也政策、败也政策 | 第138-140页 |
第二节 面向需求方——台湾地区 | 第140-158页 |
一、台湾保障性住房公共物品链终端的均衡状态 | 第140-144页 |
二、台湾保障性住房公共物品链高端的应变发展 | 第144-155页 |
三、台湾的保障性住房支持性金融政策分析 | 第155-158页 |
第三节 成功的专业金融机构案例——德国 | 第158-170页 |
一、德国保障性住房公共物品链终端的均衡状态 | 第158-161页 |
二、德国保障性住房公共物品链高端的特色 | 第161-169页 |
三、德国保障性住房支持性金融政策的借鉴 | 第169-170页 |
第四节 本章小结(兼论政策借鉴) | 第170-173页 |
第五章 政策变革:我国保障性住房公共物品链的缺陷与修复 | 第173-222页 |
第一节 终端失衡与高端不足 | 第173-176页 |
一、终端现状:实体住房失衡 | 第173-175页 |
二、高端反馈:政策缺陷 | 第175-176页 |
三、应变:必须改进政策 | 第176页 |
第二节 住房公共物品链的缺陷 | 第176-188页 |
一、割裂 | 第176-179页 |
二、时滞 | 第179-181页 |
三、散乱 | 第181-186页 |
四、封闭 | 第186-187页 |
五、政策体系的缺陷 | 第187-188页 |
第三节 支持性金融政策的再设计 | 第188-207页 |
一、政策主体:合理化 | 第188-193页 |
二、政策客体:明晰化 | 第193-195页 |
三、政策环境:机制化 | 第195-201页 |
四、政策工具:多样化 | 第201-205页 |
五、链的中端:三个重要层级 | 第205-207页 |
第四节 前瞻性技术的地方试点 | 第207-220页 |
一、政策环境的探索:南京保障性住房开发金融“虹吸机制”的启动 | 第207-211页 |
二、政策客体的探索:南京低收入者购买保障房的消费金融初创 | 第211-216页 |
三、政策工具的探索:天津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的创立 | 第216-219页 |
四、倒逼:政策主体的改革 | 第219-220页 |
第五节 本章小结 | 第220-22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222-229页 |
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222-225页 |
一、本文政策过程分析框架的推导过程 | 第222-223页 |
二、政府应立足公共物品链思维解决公共问题 | 第223-224页 |
三、用高端的支持性金融政策解决终端的保障性住房问题 | 第224-225页 |
第二节 研究展望 | 第225-229页 |
一、保障性住房支持性金融的市场体系建设 | 第225-226页 |
二、国家住房银行的设立问题 | 第226-227页 |
三、各专项公共政策的改革与重新设计问题 | 第227-2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9-237页 |
一、中文著作 | 第229-230页 |
二、译著 | 第230-231页 |
三、中文期刊 | 第231-233页 |
四、外文文献 | 第233-235页 |
五、报纸文章及电子文献 | 第235页 |
六、其它 | 第235-237页 |
致谢 | 第237-2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