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前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3页 |
1.1 锂离子电池概述 | 第11-17页 |
1.1.1 锂离子电池的诞生 | 第11页 |
1.1.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| 第11-13页 |
1.1.3 锂离子电池的分类 | 第13-15页 |
1.1.4 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前景 | 第15-17页 |
1.2 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单电池模型 | 第17-23页 |
1.2.1 等效电路模型 | 第17-18页 |
1.2.2 单粒子模型 | 第18-20页 |
1.2.3 电池老化机理与模型 | 第20-23页 |
1.3 单电池参数的不一致性 | 第23-26页 |
1.3.1 电池连接方式 | 第23-24页 |
1.3.2 电池 SOC 估算 | 第24-26页 |
1.4 电池组的热管理 | 第26-31页 |
1.4.1 热管理的数学模型 | 第26-28页 |
1.4.2 主动冷却方法 | 第28-30页 |
1.4.3 被动冷却方法 | 第30-31页 |
1.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31-33页 |
第二章 单电池等效电路模型 | 第33-61页 |
2.1 电池阻抗特性与等效电路 | 第33页 |
2.2 参数测试方法 | 第33-35页 |
2.3 单电池等效电路模型 | 第35-55页 |
2.3.1 等效电路的选择 | 第35-37页 |
2.3.2 交流阻抗谱的实测结果 | 第37-39页 |
2.3.3 电化学极化阻抗 | 第39-42页 |
2.3.4 浓差极化阻抗 | 第42-48页 |
2.3.5 欧姆阻抗 | 第48-50页 |
2.3.6 容量、SOC 与开路电压 | 第50-55页 |
2.4 模型计算与验证 | 第55-6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三章 不均匀的温度分布对电池组充放电及容量衰减的影响 | 第61-83页 |
3.1 模型建立过程 | 第61-69页 |
3.1.1 单电池模型 | 第61-64页 |
3.1.2 电池组模型 | 第64-69页 |
3.2 温度分布对电池组充放电行为的影响 | 第69-74页 |
3.2.1 充放电电流分配 | 第69-71页 |
3.2.2 电池组内 SOC 不一致性的发展 | 第71-72页 |
3.2.3 单电池放电深度的不一致分布 | 第72-74页 |
3.3 温度分布对电池组内容量衰减的影响 | 第74-78页 |
3.3.1 充放电循环中的容量衰减 | 第74-76页 |
3.3.2 充电电流分配对容量衰减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3.4 电池组温控目标的讨论 | 第78-82页 |
3.4.1 电池组的体积平均温度 | 第79-80页 |
3.4.2 电池组内的温差 | 第80-8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四章 不一致性对采用不同连接方式的两种电池组的影响 | 第83-109页 |
4.1 模型建立过程 | 第83-85页 |
4.2 单因素分析 | 第85-94页 |
4.2.1 先串后并电池组 | 第85-90页 |
4.2.2 先并后串电池组 | 第90-94页 |
4.3 参数不一致程度对放电终止 SOC 的影响 | 第94-99页 |
4.3.1 先串后并电池组 | 第94-96页 |
4.3.2 先并后串电池组 | 第96-99页 |
4.4 组成电池组的单电池数目的影响 | 第99-101页 |
4.5 不一致性对容量衰减的影响 | 第101-10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9页 |
第五章 并行式空冷电池组内流场与温度场的快捷估算方法 | 第109-135页 |
5.1 模型建立过程 | 第109-123页 |
5.1.1 并行式空冷系统的结构 | 第110-112页 |
5.1.2 流动阻力网络模型 | 第112-118页 |
5.1.3 暂态传热模型 | 第118-122页 |
5.1.4 电池模块的 CFD 模型 | 第122-123页 |
5.2 电池模块中的流场与温度场 | 第123-127页 |
5.3 空冷系统结构参数优化 | 第127-131页 |
5.4 多模块电池组的流场与温度场 | 第131-13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33-135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135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51页 |
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151-152页 |
致谢 | 第1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