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部分 绪论 | 第19-34页 |
1 朱鹮的研究背景 | 第19-24页 |
1.1 朱鹮的生物及生态学特征 | 第19页 |
1.1.1 朱鹮的生物学特征 | 第19页 |
1.1.2 朱鹮的生态习性 | 第19页 |
1.2 朱鹮的生存历史及保护现状 | 第19-22页 |
1.2.1 朱鹮的历史生存危机 | 第20页 |
1.2.2 朱鹮物种的保护工作 | 第20-22页 |
1.3 朱鹮的分子层次研究 | 第22-24页 |
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(MHC) | 第24-32页 |
2.1 MHC基因的分类、结构及功能 | 第24-25页 |
2.2 MHC基因的进化 | 第25-27页 |
2.2.1 MHC基因的进化机制 | 第25-26页 |
2.2.2 基因复制 | 第26-27页 |
2.3 MHC基因的多态性 | 第27-29页 |
2.3.1 多态性维持机制 | 第27-28页 |
2.3.2 选择作用的检测方式 | 第28页 |
2.3.3 瓶颈效应对多态性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4 MHC在鸟类及单倍型水平的研究 | 第29-30页 |
2.4.1 鸟类的MHC研究 | 第29页 |
2.4.2 MHC单倍型的研究 | 第29-30页 |
2.5 MHC在保护遗传学中的意义及应用 | 第30-32页 |
3 微卫星标记及其应用 | 第32-33页 |
4 立论依据、研究目的及内容 | 第33-34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| 第34-112页 |
5 朱鹮MHC Ⅰ类基因的研究 | 第34-69页 |
5.1 材料 | 第34-36页 |
5.1.1 样品 | 第34页 |
5.1.2 主要试剂 | 第34-36页 |
5.1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6页 |
5.2 方法 | 第36-44页 |
5.2.1 实验思路及流程 | 第36-40页 |
5.2.2 各项主要实验的具体操作 | 第40-44页 |
5.3 结果 | 第44-60页 |
5.3.1 朱鹦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| 第44-45页 |
5.3.2 朱鹮MHC Ⅰ类基因的种群分型结果 | 第45-49页 |
5.3.3 朱鹮MHC Ⅰ类基因的表达检测及cDNA全长获取 | 第49-50页 |
5.3.4 朱鹮MHC Ⅰ类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变异 | 第50-53页 |
5.3.5 鸟类MHC Ⅰ类基因的比较 | 第53-58页 |
5.3.6 朱鹮MHC Ⅰ类基因的重组与基因转换 | 第58-60页 |
5.4 讨论 | 第60-67页 |
5.4.1 朱鹮MHC Ⅰ类基因的特征 | 第60-63页 |
5.4.2 单个Ⅰ类主要基因的解释机制 | 第63-64页 |
5.4.3 朱鹮MHC Ⅰ类基因的进化 | 第64-67页 |
5.5 小结 | 第67-69页 |
6 朱鹮MHC Ⅱ类基因及多位点单倍型的研究 | 第69-98页 |
6.1 材料 | 第69页 |
6.1.1 样品 | 第69页 |
6.1.2 主要试剂 | 第69页 |
6.1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69页 |
6.2 方法 | 第69-76页 |
6.2.1 实验思路及流程 | 第69-74页 |
6.2.2 各项主要实验的具体操作 | 第74-76页 |
6.3 结果 | 第76-88页 |
6.3.1 朱鹮MHC Ⅱ类基因的SSCP分型 | 第76-78页 |
6.3.2 基于等位基因组合分布的多位点MHC单倍型分析 | 第78-79页 |
6.3.3 单倍型间Ⅱ类区的基因组结构差异 | 第79-82页 |
6.3.4 朱鹮MHCⅡ类基因的特征 | 第82-84页 |
6.3.5 DAB基因exon 2的跨物种进化 | 第84-86页 |
6.3.6 重组、基因转换及正向选择 | 第86-88页 |
6.4 讨论 | 第88-96页 |
6.4.1 朱鹮MHC Ⅱ类基因的序列差异 | 第88-89页 |
6.4.2 朱鹮MHC单倍型的进化分析 | 第89-94页 |
6.4.3 朱鹮MHC Ⅱ类复制基因的两种进化命运 | 第94-95页 |
6.4.4 基因转换 | 第95-96页 |
6.5 小结 | 第96-98页 |
7 MHC单倍型与微卫星标记结合的朱鹮种群分析 | 第98-112页 |
7.1 材料 | 第98页 |
7.1.1 样品 | 第98页 |
7.1.2 主要试剂 | 第98页 |
7.1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98页 |
7.2 方法 | 第98-103页 |
7.2.1 实验思路及流程 | 第98-100页 |
7.2.2 各项主要实验的操作步骤 | 第100-103页 |
7.3 结果 | 第103-107页 |
7.3.1 朱鹮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 | 第103-104页 |
7.3.2 朱鹮种群分化 | 第104-106页 |
7.3.3 朱鹮种群分化在MHC和微卫星间的比较 | 第106-107页 |
7.4 讨论 | 第107-111页 |
7.4.1 MHC单倍型间潜在的免疫功能差异 | 第107-108页 |
7.4.2 朱鹦种群的低水平多样性 | 第108-109页 |
7.4.3 目前的朱鹮种群结构 | 第109-110页 |
7.4.4 物种保护及管理意见 | 第110-111页 |
7.5 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第三部分 结论 | 第112-115页 |
8 主要结论、创新点及展望 | 第112-115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12-113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113-114页 |
8.3 展望 | 第114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3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