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4页 |
1.1 地下水中砷的污染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1.1 污染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砷的毒性 | 第12页 |
1.2 地下水中砷的性质及来源 | 第12-14页 |
1.2.1 砷的性质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砷的来源 | 第13-14页 |
1.3 地下水中砷的迁移和富集 | 第14-16页 |
1.3.1 水文地质条件对砷的迁移和富集产生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1.3.2 地下水环境对砷的迁移和富集产生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3.3 人为活动对砷的迁移和富集产生的影响 | 第16页 |
1.4 除砷技术概况 | 第16-21页 |
1.4.1 几种常见的除砷技术 | 第17-19页 |
1.4.2 吸附法除砷概况 | 第19-20页 |
1.4.3 铁氧化物对砷的吸附研究 | 第20-21页 |
1.4.4 锰氧化物对砷的吸附研究 | 第21页 |
1.4.5 铁锰氧化物对砷的吸附研究 | 第21页 |
1.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4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3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4-28页 |
2.1.1 试验装置 | 第24-26页 |
2.1.2 试验原水水质 | 第26-27页 |
2.1.3 分析项目及检测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8-31页 |
2.2.1 活性复合锰氧化膜除砷运行效果探究的实验方法 | 第28页 |
2.2.2 活性复合锰氧化膜除砷效能的恢复探究的实验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2.3 活性复合锰氧化膜除砷机理探究的实验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2.4 两种氧化膜除砷性能比较研究的实验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3 实验尾水处理 | 第31页 |
2.4 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| 第31-32页 |
2.4.1 常规化学指标 | 第31页 |
2.4.2 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| 第31-32页 |
2.4.3 物理指标 | 第32页 |
2.5 材料表征方法 | 第32-33页 |
3 活性复合锰氧化膜除砷的运行效能及效能恢复探究 | 第33-46页 |
3.1 活性复合锰氧化膜的除砷运行效能探究 | 第33-38页 |
3.1.1 活性复合锰氧化膜除砷的连续运行效能探究 | 第33-35页 |
3.1.2 不同水质条件对活性复合锰氧化膜除砷运行效能的影响 | 第35-38页 |
3.2 复合锰氧化膜运行效能的恢复探究 | 第38-45页 |
3.2.1 反冲洗法对复合锰氧化膜除砷效能的恢复探究 | 第39-41页 |
3.2.2 脱附法对复合锰氧化膜除砷效能的恢复探究 | 第41-4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4 活性复合锰氧化膜的除砷机理探究 | 第46-54页 |
4.1 活性复合锰氧化膜除As(V)的机理探究 | 第46-52页 |
4.1.1 水质条件对活性复合锰氧化膜除As(V)性能的影响 | 第46-50页 |
4.1.2 活性复合锰氧化膜的特征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2 活性复合锰氧化膜中As(III)的去除机理探究 | 第52-53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5 活性复合锰氧化膜与自然氧化膜的除砷效果比较及效果差异分析 | 第54-62页 |
5.1 静态实验中两种氧化膜的除砷效果比较 | 第54-57页 |
5.1.1 静态实验中除As(III)的效果比较 | 第54-55页 |
5.1.2 静态实验中除As(V)的效果比较 | 第55-56页 |
5.1.3 除砷效果分析比较 | 第56-57页 |
5.2 小试实验中两种氧化膜的除砷效果比较 | 第57-58页 |
5.3 两种氧化膜的除砷效果差异原因分析 | 第58-60页 |
5.3.1 形态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3.2 组成分析 | 第59页 |
5.3.3 结构分析 | 第59-6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6.1 结论 | 第62-63页 |
6.2 展望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4页 |
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