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3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3-16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德国职业学校外部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6页 |
2.1 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| 第18-22页 |
2.1.1 范围界定 | 第18页 |
2.1.2 概念界定 | 第18-22页 |
2.2 德国职业学校外部质量评价理论基础 | 第22-26页 |
2.2.1 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2 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3 后现代主义理论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德国职业学校外部质量评价的分析 | 第26-34页 |
3.1 德国职业学校质量评价的发展路径 | 第26-27页 |
3.2 德国职业学校外部质量评价方法 | 第27-28页 |
3.3 德国职业学校外部质量评价主体 | 第28-29页 |
3.3.1 政府 | 第28-29页 |
3.3.2 第三方评价机构 | 第29页 |
3.3.3 其它评价主体 | 第29页 |
3.4 德国职业学校外部质量评价标准 | 第29-30页 |
3.4.1 过程质量 | 第30页 |
3.4.2 绩效质量 | 第30页 |
3.5 德国职业学校外部质量评价流程 | 第30-32页 |
3.6 德国职业学校质量评价的工具与方法 | 第32-34页 |
3.6.1 问卷调查 | 第32页 |
3.6.2 文本分析 | 第32页 |
3.6.3 访谈法 | 第32-33页 |
3.6.4 结构化观察 | 第33页 |
3.6.5 系统的自我反思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案例:德国石勒苏益格-荷尔斯泰因州职业学校外部质量评价 | 第34-40页 |
4.1 德国石勒苏益格-荷尔斯泰因州EVIT-BS简介 | 第34-35页 |
4.2 德国石-荷州EVIT-BS的评价标准 | 第35-36页 |
4.3 德国石-荷州EVIT-BS的特点 | 第36-40页 |
4.3.1 评价主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| 第36页 |
4.3.2 评价理念注重与内部评价相结合 | 第36-38页 |
4.3.3 评价过程规划周密透明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德国职业学校外部质量评价的特点 | 第40-44页 |
5.1 评价目标的导向性 | 第40页 |
5.2 评价主体的高效性 | 第40-41页 |
5.3 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| 第41-42页 |
5.4 评价过程的透明性 | 第42页 |
5.5 评价理念的先进性 | 第42-44页 |
第六章 德国职业学校外部质量评价的启示 | 第44-57页 |
6.1 借鉴德国职业学校外部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| 第44-47页 |
6.1.1 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| 第44-45页 |
6.1.2 建立健全我国职教评价体系的必然要求 | 第45-46页 |
6.1.3 保障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| 第46-47页 |
6.2 借鉴德国职业学校外部质量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| 第47-48页 |
6.2.1 宏观层面 | 第47-48页 |
6.2.2 微观层面 | 第48页 |
6.3 德国职业学校外部质量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| 第48-57页 |
6.3.1 构建多元化评估主体 | 第48-51页 |
6.3.2 强化评价目的导向性 | 第51-52页 |
6.3.3 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 | 第52-53页 |
6.3.4 规范评价过程的组织和实施 | 第53-55页 |
6.3.5 发挥评价结果的改进作用 | 第55页 |
6.3.6 推进评价政策、法制建设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