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H.264的IPTV应用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| 第11-14页 |
| ·IPTV 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视频编码标准发展趋势 | 第12-14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| ·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5-17页 |
| 第二章 H.264 视频编码标准 | 第17-32页 |
| ·标准概述 | 第17-18页 |
| ·编解码器框架 | 第18-20页 |
| ·H.264 编码的核心技术 | 第20-23页 |
| ·帧内预测编码 | 第20页 |
| ·帧间预测编码 | 第20-21页 |
| ·整数变换和量化 | 第21-22页 |
| ·熵编码 | 第22页 |
| ·环路滤波器 | 第22-23页 |
| ·H.264 网络抽象层(NAL) | 第23-26页 |
| ·H.264 码流中的数据单位 | 第23-24页 |
| ·NAL 单元结构 | 第24-26页 |
| ·NALU 传输和存储 | 第26页 |
| ·H.264 中的抗误码技术 | 第26-30页 |
| ·延续旧标准中的抗误码技术 | 第26-27页 |
| ·H.264 继承并改进的抗误码技术 | 第27-29页 |
| ·基于H.264 的全新的视频抗误码技术 | 第29-30页 |
| ·H.264 编码标准优越性 | 第30-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第三章 实时传输协议 | 第32-52页 |
| ·实时传输协议分析 | 第32-38页 |
| ·RTP 协议 | 第32-35页 |
| ·RTCP 协议 | 第35-38页 |
| ·H.264 视频流传输 | 第38-42页 |
| ·H.264 视频流RTP 封装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H.264 视频流RTP 封装策略 | 第40-42页 |
| ·基于RTP | 第42-51页 |
| ·H.264 视频流RTP 封装设计 | 第45-47页 |
| ·H.264 视频流RTP 封装运行结果 | 第47-48页 |
| ·H.264 视频流RTP 封装设计 | 第48-51页 |
| ·H.264 视频流RTP 封装结果 | 第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四章 IPTV 实时传输系统的设计 | 第52-61页 |
| ·DirectShow 简介 | 第52-53页 |
| ·IPTV 实时传输系统设计 | 第53-59页 |
| ·发送端设计 | 第54-56页 |
| ·接收端设计 | 第56-58页 |
| ·网络传输 | 第58-59页 |
| ·拥塞控制 | 第59-6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第五章 H.264 差错控制技术研究 | 第61-73页 |
| ·差错控制技术概述 | 第61-62页 |
| ·H.264 的后向差错隐藏技术 | 第62-66页 |
| ·H.264 空域差错隐藏算法研究 | 第63-65页 |
| ·H.264 时域差错隐藏算法研究 | 第65-66页 |
| ·自适应空域差错隐藏算法 | 第66-70页 |
| ·改进的空域差错隐藏算法 | 第66-68页 |
| ·自适应切换算法 | 第68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68-70页 |
| ·视频场景切换快速检测算法 | 第70-7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| 结论 | 第73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9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