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亲缘性分析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4 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4-15页 |
1.5 论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相关技术 | 第17-31页 |
2.1 恶意代码定义与分类 | 第17-19页 |
2.2 恶意代码分析技术 | 第19-22页 |
2.2.1 静态分析法 | 第19-20页 |
2.2.2 动态分析法 | 第20-21页 |
2.2.3 两种分析方法的对比 | 第21-22页 |
2.3 恶意代码检测技术 | 第22-26页 |
2.3.1 特征码扫描 | 第22页 |
2.3.2 完整性检测 | 第22-23页 |
2.3.3 虚拟机检测 | 第23页 |
2.3.4 启发式检测 | 第23-24页 |
2.3.4.1 静态启发式检测 | 第23-24页 |
2.3.4.2 动态启发式检测 | 第24页 |
2.3.5 主动防御 | 第24-25页 |
2.3.6 行为检测 | 第25页 |
2.3.7 几类检测技术的对比 | 第25-26页 |
2.4 恶意代码反检测技术 | 第26-29页 |
2.4.1 加壳技术 | 第27页 |
2.4.2 加密技术 | 第27页 |
2.4.3 多态技术 | 第27-28页 |
2.4.4 变形技术 | 第28页 |
2.4.5 几种反检测技术的对比 | 第28-2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亲缘性特征提取方法 | 第31-58页 |
3.1 MAS定义 | 第31页 |
3.2 MAS的原理 | 第31-32页 |
3.3 MAS方法 | 第32-56页 |
3.3.1 MAS方法概述 | 第32-34页 |
3.3.2 PE文件分析过程 | 第34-45页 |
3.3.2.1 MS-DOS头部 | 第35-36页 |
3.3.2.2 PE文件头 | 第36-40页 |
3.3.2.3 区块表 | 第40-41页 |
3.3.2.4 输入表 | 第41-45页 |
3.3.3 脱壳 | 第45-50页 |
3.3.3.1 壳分析 | 第45-49页 |
3.3.3.2 脱壳过程 | 第49-50页 |
3.3.4 获取系统API函数集合 | 第50-54页 |
3.3.5 获取相似代码特征 | 第54-56页 |
3.3.6 MAS特征整合 | 第5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四章 MAS检测技术 | 第58-69页 |
4.1 MAS检测技术原理 | 第58页 |
4.2 检测引擎的设计需求 | 第58-59页 |
4.3 MAS检测引擎设计与实现 | 第59-67页 |
4.3.1 检测引擎概述 | 第59页 |
4.3.2 MAS特征库设计 | 第59-62页 |
4.3.2.1 特征库文件总体结构 | 第60-61页 |
4.3.2.2 特征库文件的文件头 | 第61页 |
4.3.2.3 一类恶意代码的MAS特征 | 第61-62页 |
4.3.3 关于壳 | 第62-64页 |
4.3.3.1 壳判断 | 第63-64页 |
4.3.3.2 脱壳 | 第64页 |
4.3.4 类MAS特征提取 | 第64-66页 |
4.3.5 特征匹配 | 第66-67页 |
4.3.6 结果返回 | 第6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五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| 第69-82页 |
5.1 实验概述 | 第69-70页 |
5.2 实验过程 | 第70-80页 |
5.2.1 实验目的 | 第70-71页 |
5.2.2 实验设计 | 第71-73页 |
5.2.3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73-80页 |
5.2.3.1 MAS检测实验 | 第73-76页 |
5.2.3.2 对比实验 | 第76-80页 |
5.2.3.3 结果分析 | 第80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82-83页 |
6.2 后续工作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9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