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3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2 电催化研究进展 | 第12-19页 |
1.2.1 电催化反应 | 第12-14页 |
1.2.2 过渡金属电催化剂 | 第14-15页 |
1.2.3 其他材料电催化剂 | 第15-16页 |
1.2.4 贵金属电催化剂 | 第16-18页 |
1.2.5 负载或包覆材料的合成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3 核壳介孔材料的研究 | 第19-27页 |
1.3.1 SiO_2基介孔结构材料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3.2 核壳结构材料的研究 | 第20-27页 |
1.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27-30页 |
第二章 介孔SiO_2负载、包覆金属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| 第30-68页 |
2.1 引言 | 第30-31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1-35页 |
2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31-32页 |
2.2.2 实验过程 | 第32-34页 |
2.2.3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| 第34-3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5-66页 |
2.3.1 介孔SiO_2负载Au NPs的研究 | 第35-38页 |
2.3.2 表面改性介孔SiO_2负载Au NPs的研究 | 第38-42页 |
2.3.3 介孔SiO_2负载Pt NPs的研究 | 第42-46页 |
2.3.4 介孔SiO_2负载双金属NPs的研究 | 第46-47页 |
2.3.5 Au@SiO_2纳米球的研究 | 第47-50页 |
2.3.6 Au@SiO_2负载金属NPs的研究 | 第50-51页 |
2.3.7 Ni@SiO_2纳米球的研究 | 第51-52页 |
2.3.8 单金属核壳结构纳米球的合成研究 | 第52-62页 |
2.3.9 单金属核壳结构纳米球的组成研究 | 第62-63页 |
2.3.10 单金属核壳结构纳米球的电催化性能研究 | 第63-6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三章 Au@SiO_2-Pt纳米球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| 第68-84页 |
3.1 引言 | 第68-69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69-71页 |
3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69页 |
3.2.2 实验过程 | 第69-70页 |
3.2.3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 | 第70-7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1-82页 |
3.3.1 Au@SiO_2-Pt的合成研究 | 第71-75页 |
3.3.2 Au@SiO_2-Pt的结构及组成分析 | 第75-77页 |
3.3.3 Au@SiO_2-Pt的电催化性能研究 | 第77-8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四章 Au@SiO_2-Ag纳米球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| 第84-94页 |
4.1 引言 | 第84-85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85-86页 |
4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85-86页 |
4.2.2 实验过程 | 第86页 |
4.2.3 测试与表征 | 第86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6-92页 |
4.3.1 Ag@SiO_2纳米球的合成研究 | 第86-87页 |
4.3.2 Au@SiO_2-Ag的结构及组成分析 | 第87-90页 |
4.3.3 Au@SiO_2-Ag的电催化性能研究 | 第90-9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4-96页 |
5.1 结论 | 第94-95页 |
5.2 展望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-11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