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问题的引出 | 第9-11页 |
1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法律界定 | 第11-18页 |
1.1 “知名商品”的法律界定 | 第11-13页 |
1.1.1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市场知名度 | 第12-13页 |
1.1.2 为相关公众所知悉 | 第13页 |
1.2 “特有”的法律界定 | 第13-16页 |
1.2.1 使用在先原则 | 第14页 |
1.2.2 非通用性原则 | 第14-15页 |
1.2.3 显著区别性原则 | 第15页 |
1.2.4 主体部分判断原则 | 第15-16页 |
1.3 “包装装潢”的内涵与外延 | 第16-18页 |
2 国外相关立法实践 | 第18-22页 |
2.1 美国法律之规定 | 第18-19页 |
2.2 日本法律之规定 | 第19-20页 |
2.3 德国、法国法律之规定 | 第20-22页 |
3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法律属性分析 | 第22-31页 |
3.1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的知识产权属性 | 第22-23页 |
3.2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、装潢权的法律定位 | 第23-25页 |
3.3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权的归属 | 第25-27页 |
3.3.1 在先使用原则 | 第25-26页 |
3.3.2 在商品包装的知名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| 第26-27页 |
3.4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权与其他相关权利的联系与区别 | 第27-31页 |
3.4.1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与商标的可分离性 | 第27-29页 |
3.4.2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与外观设计专利的联系与区分 | 第29页 |
3.4.3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权与著作权的联系与区分 | 第29-31页 |
4 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现有法律保护制度之缺陷 | 第31-37页 |
4.1 不规范的一般条款 | 第31-33页 |
4.2 范围过窄的保护客体 | 第33-34页 |
4.3 存有瑕疵的认定路径 | 第34-35页 |
4.4 有待拓展的保护领域 | 第35-37页 |
5 完善我国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法律保护制度之思考 | 第37-43页 |
5.1 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的规范化 | 第37-38页 |
5.2 保护客体范围的扩大 | 第38-39页 |
5.3 权利归属认定路径的简化 | 第39-40页 |
5.4 行为主体竞争关系限制的取消和淡化原则的引入 | 第40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