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产业新城空间布局研究--以厦门翔安火炬产业区为例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背景以及起源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城市化驱动产业新城的发展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产业新城相关研究的需要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对象和样本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1-12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内容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内容第14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框架第16-18页
第2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分析第18-30页
    2.1 相关理论分析第18-19页
    2.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20-23页
    2.3 典型实践案例分析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日本筑波科学城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台湾新竹科技园第25-28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28-30页
第3章 厦门翔安火炬产业区建设发展分析第30-52页
    3.1 发展背景分析第30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宏观背景:我国产业新城建设发展情况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区域背景:厦门市产业新城建设发展情况第33-37页
    3.2 厦门翔安火炬产业区的设立及区域范围第37-40页
    3.3 厦门翔安火炬产业区现状概况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自然条件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第40-41页
    3.4 相关规划和规划实施情况分析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相关规划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研究区域规划实施情况第46-47页
    3.5 开发和管理政策分析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翔安火炬产业区开发管理模式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翔安火炬产业区优惠政策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未来翔安火炬产业区发展思路第49-50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50-52页
第4章 厦门翔安火炬产业区空间布局要素分析第52-86页
    4.1 厦门翔安火炬产业区内部空间的功能组成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研发与培训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生产区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商贸服务与管理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居住功能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生活配套设施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空间功能需求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4.2 空间结构规划分析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翔安火炬产业区的空间结构形式和特点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翔安火炬产业区各片区功能结构形式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翔安火炬产业区与周边片区功能关系第60-61页
    4.3 土地利用规划分析第61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翔安火炬产业区的用地构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翔安火炬产业区的用地比例分析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翔安火炬产业区土地利用和开发形式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翔安火炬产业区土地开发建设情况调查第67-69页
    4.4 公服设施配套分析第69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翔安火炬产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组成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翔安火炬产业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第70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使用者对翔安火炬产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分析第75-76页
    4.5 综合交通组织分析第76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对外交通方式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内部道路系统第77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公交使用状况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物流转运方式第84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84-86页
第5章 厦门翔安火炬产业区空间布局的问题与对策第86-104页
    5.1 现状空间布局所存在的问题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区域管理权限交叉、工作流程不够简化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空间规划结构不够完善,各片区缺乏聚力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现阶段土地利用比例决定产业新城活力不足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相对供不应求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公共交通和步行系统组织不够完善第88页
    5.2 现状空间布局问题的优化提升对策第88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争取更灵活、全面、独立的区域管理权限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调整产业区空间结构,突出管理中心和生产中心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提倡土地性质的混合利用,打造 24 小时活力新城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共享,配套设施分级规划第93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推进火炬产业区的公共交通体系和步行系统规划第98-103页
    5.3 小结第103-104页
第6章 结论及启示第104-108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和启示第104-107页
    6.2 论文局限与展望第107-108页
参考文献第108-112页
图表目录第112-116页
    图目录第112-114页
    表目录第114-116页
致谢第116-118页
附录 A 翔安火炬产业区配套服务设施问卷调查第118-122页
附录 B 访谈实录第122-126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26页

论文共12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使用实态调查的旅游背景下土楼公共空间研究--以田螺坑村土楼群为例
下一篇:购物中心交通空间复合化研究--以上海地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