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目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目标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5-17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企业 VI 设计概述 | 第17-25页 |
2.1 企业 VI 设计的定义 | 第17-19页 |
2.2 企业 VI 设计的作用 | 第19-20页 |
2.2.1 心理认知功能 | 第19页 |
2.2.2 形象导向功能 | 第19-20页 |
2.2.3 营销战略功能 | 第20页 |
2.3 企业 VI 设计的基本原则 | 第20-22页 |
2.3.1 企业 VI 设计的差异性原则 | 第20页 |
2.3.2 企业 VI 设计的同一性原则 | 第20-21页 |
2.3.3 企业 VI 设计的民族性原则 | 第21页 |
2.3.4 企业 VI 设计的可执行性原则 | 第21-22页 |
2.4 企业 VI 设计容易出现的误区 | 第22-23页 |
2.4.1 企业 VI 设计仅停留在设计层面 | 第22页 |
2.4.2 "VI"与"VIS"概念混淆 | 第22页 |
2.4.3 VI 视觉形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识别性 | 第22-23页 |
2.5 企业 VI 设计的新元素及新态势 | 第23-25页 |
2.5.1 企业 VI 设计正处于由主流平面媒体到多媒体传播的过渡期 | 第23页 |
2.5.2 "新元素"代表着更加广泛自由的设计思维 | 第23-24页 |
2.5.3 从"静态"走向"动态"是 VI 设计的新态势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VI 设计 | 第25-33页 |
3.1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简介 | 第25-26页 |
3.2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VI 设计方法与原则 | 第26-28页 |
3.2.1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VI 设计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2.2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VI 设计原则 | 第27-28页 |
3.3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VI 设计构思 | 第28-33页 |
3.3.1 主色调确立 | 第29页 |
3.3.2 辅助图形设计 | 第29-30页 |
3.3.3 标准字体定位 | 第30-31页 |
3.3.4 LOGO 标志初步设想 | 第31-32页 |
3.3.5 部分应用要素初步构想 | 第32页 |
3.3.6 设计亮点及寓意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VI 设计具体方案 | 第33-50页 |
4.1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VI 设计基础系统的设计 | 第33-40页 |
4.1.1 LOGO 设计 | 第33-35页 |
4.1.2 企业 VI 的标准字设计 | 第35-38页 |
4.1.3 企业 VI 的标准色设计 | 第38-40页 |
4.2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VI 设计应用系统的设计 | 第40-50页 |
4.2.1 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 | 第40-45页 |
4.2.2 服饰系统设计 | 第45-47页 |
4.2.3 环境系统设计 | 第47-50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50-53页 |
5.1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VI 设计的价值 | 第50-51页 |
5.1.1 以人为本 | 第50页 |
5.1.2 先进带头作用 | 第50页 |
5.1.3 增加企业凝聚力 | 第50-51页 |
5.1.4 提高企业公众形象 | 第51页 |
5.2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VI 设计的不足与展望 | 第51-53页 |
5.2.1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VI 设计的不足 | 第51-52页 |
5.2.2 江西怡杉环保有限公司 VI 设计的展望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