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3 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.1 应用概况 | 第12页 |
1.3.2 国外应用与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3 国内应用与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和抗震分析理论 | 第17-29页 |
2.1 概述 | 第17页 |
2.2 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 | 第17-18页 |
2.2.1 结构概念设计的基本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2.2 结构概念设计在本文中的应用 | 第18页 |
2.3 抗震分析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4 模态分析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4.1 由动力方程组转化为微分方程组 | 第20页 |
2.4.2 模态方程的生成 | 第20-21页 |
2.4.3 模态方程的一般求解方法 | 第21页 |
2.5 反应谱分析理论 | 第21-25页 |
2.5.1 地震作用反应谱分析基本原理 | 第21-22页 |
2.5.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介绍 | 第22-25页 |
2.6 静力弹塑性分析理论 | 第25-27页 |
2.6.1 基本原理 | 第25-26页 |
2.6.2 基本假定 | 第26-27页 |
2.6.3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 | 第27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陶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本构关系 | 第29-34页 |
3.1 概述 | 第29-30页 |
3.2 陶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及材料的本构关系 | 第30-33页 |
3.2.1 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| 第30页 |
3.2.2 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| 第30-31页 |
3.2.3 陶粒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 | 第31-3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站房模态及反应谱分析 | 第34-59页 |
4.1 工程结构设计 | 第34-37页 |
4.2 荷载条件 | 第37-39页 |
4.3 模态分析 | 第39-43页 |
4.3.1 两种结构的固有特征对比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3.2 两种结构的振型质量参与系数对比分析 | 第40-43页 |
4.4 单向地震作用反应谱分析 | 第43-53页 |
4.4.1 高铁站房框架结构主要设计参数 | 第43-44页 |
4.4.2 地震作用振型组合方法研究 | 第44页 |
4.4.3 单向地震作用计算 | 第44-53页 |
4.4.4 单向地震作用反应谱分析主要结论 | 第53页 |
4.5 双向地震作用反应谱分析 | 第53-57页 |
4.5.1 双向地震作用反应谱分析的意义 | 第53-54页 |
4.5.2 高强轻骨料混凝土框架结构双向地震作用反应谱分析 | 第54-57页 |
4.5.3 双向地震作用反应谱分析主要结论 | 第5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五章 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站房静力弹塑性分析 | 第59-71页 |
5.1 塑性铰的定义 | 第59-61页 |
5.2 侧向荷载模式及分析工况 | 第61-62页 |
5.3 不同水准地震下性能点对比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4 结构层间位移 | 第65-66页 |
5.5 塑性铰分布及发展过程 | 第66-6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结论和展望 | 第71-73页 |
结论 | 第71页 |
展望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