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1 对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增收关系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3.2 对农业推广组织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3.3 对农业推广机制的研究 | 第13页 |
1.3.4 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4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1.4.1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收入增加之间关系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4.2 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队伍建设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4.3 农业推广体系比较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1.5 述评 | 第20-21页 |
1.6 研究方法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1.6.1 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6.3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3-27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23-24页 |
2.1.1 农业推广 | 第23页 |
2.1.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| 第23-24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4-27页 |
2.2.1 “技术传输”理论 | 第24页 |
2.2.2 “双向沟通”理论 | 第24页 |
2.2.3 “创新扩散”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.4 “行为改变”理论 | 第25-27页 |
3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特点及国外经验启示 | 第27-33页 |
3.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及基层推广特点 | 第27-29页 |
3.1.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| 第27-29页 |
3.1.2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特点 | 第29页 |
3.2 国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经验借鉴 | 第29-33页 |
3.2.1 国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| 第29-31页 |
3.2.2 国外经验借鉴启示 | 第31-33页 |
4 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与效益分析 | 第33-40页 |
4.1 榆中县自然经济发展状况 | 第33-35页 |
4.2 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与效益 | 第35-40页 |
4.2.1 推广高原夏菜新品种,农民收入增加 | 第35-36页 |
4.2.2 推广药业栽培加工新技术,产业做大做强 | 第36-37页 |
4.2.3 推广高效粮经作物种植,农民收入增加 | 第37页 |
4.2.4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,耕地质量提升 | 第37-38页 |
4.2.5 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,节水增效显著 | 第38页 |
4.2.6 推进农业环保工作,农业生态环境改善 | 第38页 |
4.2.7 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,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| 第38-39页 |
4.2.8 推广各类科技培训,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 | 第39-40页 |
5 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 | 第40-45页 |
5.1 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| 第40页 |
5.1.1 对合作社监管不力 | 第40页 |
5.1.2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陈旧 | 第40页 |
5.2 科研机构研究成果创新不足 | 第40-41页 |
5.2.1 科研成果侧重机理研究 | 第40-41页 |
5.2.2 考核机制影响创新研究 | 第41页 |
5.3 基层推广机构运行机制老旧 | 第41-43页 |
5.3.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管理机制混乱 | 第41-42页 |
5.3.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| 第42-43页 |
5.3.3 技术推广滞后于生产需求 | 第43页 |
5.4 农民知识结构与家庭结构影响技术推广 | 第43-45页 |
5.4.1 技术推广受文化水平制约 | 第43-44页 |
5.4.2 留守家庭结构劳动力减少 | 第44-45页 |
6 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问题解决措施 | 第45-48页 |
6.1 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,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 | 第45-46页 |
6.2 科研机构重视实用技术,改进考核机制 | 第46页 |
6.3 推广机构改革运行机制,提高人员素质 | 第46页 |
6.4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,引导劳动力回流 | 第46-48页 |
7 结论及展望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