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与法治》课有效问题设计研究--以“生命可以永恒吗?”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9-19页 |
(一)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2.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(二)研究综述 | 第10-15页 |
1.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1-12页 |
2.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2-15页 |
(三)重点、难点 | 第15-16页 |
1.重点 | 第15-16页 |
2.难点 | 第16页 |
(四)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(五)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7-19页 |
1.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2.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一、有效问题及其在《道德与法治》课中设计的重要性 | 第19-26页 |
(一)问题与有效问题 | 第19-20页 |
(二)有效问题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1.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最近发展区理论 | 第21页 |
3.信息加工理论 | 第21-23页 |
(三)《道德与法治》课中设计有效问题的重要性 | 第23-26页 |
1.有利于促进初中生的思维发展 | 第23页 |
2.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| 第23-24页 |
3.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| 第24-26页 |
二、《道德与法治》课问题设计的不足之处及原因 | 第26-38页 |
(一)教学设计实例及其分析 | 第26-31页 |
(二)问题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| 第31-35页 |
1.学生方面 | 第31-32页 |
2.教师方面 | 第32-35页 |
(三)产生问题的原因 | 第35-38页 |
1.内部原因 | 第35-36页 |
2.外部原因 | 第36-38页 |
三、“生命可以永恒吗?”的有效问题设计 | 第38-49页 |
(一)课标要求 | 第38页 |
(二)设计理念 | 第38页 |
(三)教材分析 | 第38-39页 |
(四)学情分析 | 第39页 |
(五)教学重点、难点 | 第39页 |
(六)教学目标 | 第39-40页 |
(七)教学方法 | 第40页 |
(八)时间安排 | 第40页 |
(九)教学过程 | 第40-49页 |
四、《道德与法治》课有效问题设计的对策 | 第49-55页 |
(一)有效问题的设计要符合“四贴近”原则 | 第49-51页 |
1.贴近学生 | 第49-50页 |
2.贴近生活 | 第50页 |
3.贴近实际 | 第50-51页 |
4.贴近社会 | 第51页 |
(二)有效问题的设计需有创意 | 第51-52页 |
(三)有效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 | 第52-53页 |
(四)有效问题的设计需营造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 | 第53页 |
(五)有效问题的提出需提高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 | 第53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