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建筑火灾研究的发展历史 | 第11-12页 |
1.2.1 国外抗火研究的发展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抗火研究的发展 | 第12页 |
1.3 建筑火灾研究的成果 | 第12-16页 |
1.3.1 对混凝土和钢筋高温材料性能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3页 |
1.3.2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高温性能分析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3-14页 |
1.3.3 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整体火灾反应分析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4-15页 |
1.3.4 对遭受火灾的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主要成果 | 第15-16页 |
1.4 建筑火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6页 |
1.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混凝土和钢筋的高温性能 | 第17-23页 |
2.1 混凝土的热工性能 | 第17-18页 |
2.1.1 导热系数 | 第17页 |
2.1.2 比热容 | 第17页 |
2.1.3 质量密度 | 第17-18页 |
2.1.4 线膨胀系数 | 第18页 |
2.2 钢筋的热工性能 | 第18页 |
2.3 高温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| 第18-20页 |
2.3.1 抗压强度 | 第18-19页 |
2.3.2 弹性模量 | 第19页 |
2.3.3 应力应变关系 | 第19-20页 |
2.3.4 泊松比 | 第20页 |
2.4 高温后钢筋的力学性能 | 第20-22页 |
2.4.1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| 第20-21页 |
2.4.2 泊松比和弹性模量 | 第21-2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温度场分析 | 第23-36页 |
3.1 火灾升温曲线 | 第23-25页 |
3.1.1 火灾发生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| 第23-24页 |
3.1.2 火灾发生的三个阶段 | 第24页 |
3.1.3 标准火灾温度-时间曲线 | 第24-25页 |
3.2 热传导的基本方程 | 第25-26页 |
3.3 基本热传递方式 | 第26-28页 |
3.3.1 热传导 | 第26页 |
3.3.2 热对流 | 第26-27页 |
3.3.3 热辐射 | 第27-28页 |
3.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| 第28页 |
3.5 差分法计算截面温度场 | 第28-31页 |
3.6 截面温度场的模拟 | 第31-35页 |
3.6.1 ABAQUS 的基本单元 | 第31页 |
3.6.2 ABAQUS 温度场模拟 | 第31-34页 |
3.6.3 截面温度场变化规律 | 第34-35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火灾前后结构模态分析 | 第36-48页 |
4.1 工程实例 | 第36-38页 |
4.1.1 工程概况 | 第36页 |
4.1.2 火灾情况 | 第36-37页 |
4.1.3 灾后损伤类别鉴定 | 第37页 |
4.1.4 火场温度判断 | 第37-38页 |
4.2 结构模型的建立 | 第38-41页 |
4.3 模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| 第41-42页 |
4.4 模态分析的方法 | 第42页 |
4.4.1 判断各振型的类型 | 第42页 |
4.4.2 验算各项系数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| 第42页 |
4.5 火灾前后结构的振型分析 | 第42-46页 |
4.5.1 原结构的振型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5.2 火灾结构的振型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5.3 火灾前后结构振型属性对比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6 火灾前后结构自振周期的对比 | 第46-47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结构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| 第48-59页 |
5.1.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理论 | 第48-51页 |
5.1.1 基本概念 | 第48-49页 |
5.1.2 地震波的选择 | 第49-51页 |
5.2 多遇地震作用下火灾前后结构水平位移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2.1 EL-centro 波作用下火灾前后结构顶点水平位移时程曲线对比 | 第52-53页 |
5.2.2 唐山波波作用下火灾前后结构顶点水平位移时程曲线对比 | 第53页 |
5.2.3 兰州波作用下火灾前后结构顶点水平位移时程曲线对比 | 第53页 |
5.3 火灾前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变化 | 第53-56页 |
5.3.1 EL-centro 波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变化 | 第54页 |
5.3.2 唐山波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变化 | 第54-55页 |
5.3.3 兰州波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变化 | 第55页 |
5.3.4 三种地震波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变化对比 | 第55-56页 |
5.4 火灾后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层间剪力的变化 | 第56-57页 |
5.4.1 EL-centro 波作用下结构层间剪力最大值变化情况 | 第56页 |
5.4.2 唐山波作用下结构层间剪力最大值变化情况 | 第56-57页 |
5.4.3 兰州波作用下结构层间剪力最大值变化情况 | 第5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六章 火灾后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59-76页 |
6.1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基本理论 | 第59-61页 |
6.1.1 塑性铰的概念 | 第59-60页 |
6.1.2 塑性铰的弯矩-转角曲线 | 第60-61页 |
6.2 火灾后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塑性破坏机制 | 第61-66页 |
6.2.1 EL-centro 波作用下 | 第61-62页 |
6.2.2 唐山波作用下 | 第62-64页 |
6.2.3 兰州波作用下 | 第64-66页 |
6.2.4 塑性铰发展的特点 | 第66页 |
6.3 火灾前后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终破坏状态对比 | 第66-74页 |
6.3.1 三种地震波作用下塑性铰的整体分布 | 第66-68页 |
6.3.2 EL-centro 波作用下各结构层塑性铰的分布 | 第68-70页 |
6.3.3 唐山波作用下各结构层塑性铰的分布 | 第70-72页 |
6.3.4 兰州波作用下各结构层塑性铰的分布 | 第72-74页 |
6.3.5 火灾前后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制 | 第74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