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言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6 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基于分类管理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 | 第15-22页 |
2.1 公务员分类管理及其特点 | 第15-16页 |
2.1.1 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内涵 | 第15页 |
2.1.2 分类管理的特点 | 第15-16页 |
2.2 公务员激励机制 | 第16-17页 |
2.2.1 激励的含义 | 第16-17页 |
2.2.2 激励机制的概念 | 第17页 |
2.3 基于分类管理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功能 | 第17-19页 |
2.3.1 激发公务员队伍的专业潜能 | 第18页 |
2.3.2 提升公务员队伍的工作素质 | 第18页 |
2.3.3 促进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 | 第18-19页 |
2.4 基于分类管理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2页 |
2.4.1 需要层次理论 | 第19页 |
2.4.2 期望激励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4.3 公平激励理论 | 第20页 |
2.4.4 行政生态理论 | 第20页 |
2.4.5 强化理论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我国现行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2-34页 |
3.1 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的变迁 | 第22-24页 |
3.1.1 1949 年—1986 年:分部分级管理体制 | 第22页 |
3.1.2 1987 年—1992 年: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尝试 | 第22-23页 |
3.1.3 1993 年—2005 年:《暂行条例》中的公务员职位分类设计 | 第23页 |
3.1.4 2005 年至今: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探索 | 第23-24页 |
3.2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建设取得的成效 | 第24-25页 |
3.2.1 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 | 第24页 |
3.2.2 人性化管理理念得到彰显 | 第24页 |
3.2.3 激励方法趋于多元 | 第24页 |
3.2.4 公务员激励制度不断完善 | 第24-25页 |
3.3 我国现行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9页 |
3.3.1 激励理念相对落后 | 第25-27页 |
3.3.2 激励制度建设滞后 | 第27-29页 |
3.3.3 激励方法比较落后 | 第29页 |
3.4 公务员激励机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| 第29-34页 |
3.4.1 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 | 第29-30页 |
3.4.2 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 | 第30-31页 |
3.4.3 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4.4 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| 第32页 |
3.4.5 公务员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基于分类管理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途径 | 第34-45页 |
4.1 基于分类管理的公务员激励机制完善的总体目标 | 第34-36页 |
4.1.1 为公务员科学激励管理提供依据 | 第34-35页 |
4.1.2 为行政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| 第35页 |
4.1.3 为负责任的政府构建打下基础 | 第35-36页 |
4.2 基于分类管理的公务员激励机制完善的基本原则 | 第36-38页 |
4.2.1 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 | 第37页 |
4.2.2 以职评绩的原则 | 第37页 |
4.2.3 分类管理的原则 | 第37页 |
4.2.4 以人为本的原则 | 第37-38页 |
4.3 基于分类管理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措施 | 第38-45页 |
4.3.1 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务员的具体岗位和职责 | 第38-39页 |
4.3.2 建立分类导向的激励体系 | 第39-42页 |
4.3.3 加强公务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| 第42-44页 |
4.3.4 加强公务员激励的法制建设 | 第44-4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