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股市过度波动识别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背景介绍 | 第9-10页 |
1.2 文献回顾 | 第10-15页 |
1.2.1 以基础价值为基础识别过度波动 | 第10-12页 |
1.2.2 以波动常态为基础识别过度波动 | 第12-14页 |
1.2.3 其他过度波动识别相关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框架 | 第15-17页 |
1.4 本文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中国股市过度波动识别体系建立 | 第18-23页 |
2.1 有效市场理论与基础价值 | 第18-19页 |
2.2 有效市场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技术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3 中国股市有效性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4 中国股市过度波动含义与识别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以基础价值为比较标的的过度波动识别 | 第23-36页 |
3.1 过度波动识别方法介绍及选择 | 第23-24页 |
3.2 动态戈登模型过度波动识别体系 | 第24-27页 |
3.2.1 Shiller 动态戈登模型 | 第24-25页 |
3.2.2 VAR 模型 | 第25-26页 |
3.2.3 过度波动识别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3 中国上证指数过度波动识别 | 第27-35页 |
3.3.1 数据选择与处理 | 第27-28页 |
3.3.2 VAR 模型建立 | 第28-31页 |
3.3.3 理论股息股价及过度波动识别 | 第31-35页 |
3.4 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以自身常态为比较标的的过度波动识别 | 第36-49页 |
4.1 GARCH 模型族介绍 | 第36-38页 |
4.2 过度波动识别方法介绍 | 第38-40页 |
4.3 中国股市 GARCH 模型拟合 | 第40-45页 |
4.3.1 数据处理及拟合前检验 | 第40-42页 |
4.3.2 模型拟合 | 第42-45页 |
4.4 中国股市收益率波动特征 | 第45-46页 |
4.5 过度波动点识别 | 第46-47页 |
4.6 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五章 实证对比,建议与展望 | 第49-54页 |
5.1 实证结果对比与研究结论 | 第49-52页 |
5.1.1 实证结果对比 | 第49-51页 |
5.1.2 研究结论 | 第51-52页 |
5.2 投资建议与政策建议 | 第52-53页 |
5.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