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工业经济论文--信息产业经济(总论)论文

城市信息惠民效果评价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1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问题的提出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内容、方法和框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框架第15-16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第16-18页
2 城市信息惠民研究述评第18-30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界定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信息化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城市信息化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城市信息惠民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城市信息惠民效果第23页
    2.2 城市信息惠民的涵义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城市信息惠民的来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城市信息惠民与城市信息化的关系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城市信息惠民的内容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城市信息惠民的评价现状第25-26页
    2.3 城市信息惠民评价研究述评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城市信息化研究综述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城市信息化评价研究综述第27-30页
3 城市信息惠民理论基础与评价方法第30-38页
    3.1 城市信息惠民的理论基础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外部性理论第31-32页
    3.2 城市信息惠民评价的理论基础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城市系统工程理论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第33-34页
    3.3 城市信息惠民评价的方法基础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熵权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35-38页
4 基于模糊熵权的信息惠民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第38-59页
    4.1 评价对象的选取第38-39页
    4.2 评价因素集的确定第39-44页
    4.3 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第44-46页
    4.4 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第46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评价论域的确定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城市整体隶属度的确定第52-53页
    4.5 模糊评价模型的应用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整体信息惠民效果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各城市信息惠民效果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各信息惠民指数分布第57-59页
5 郑州市气象信息惠民案例分析第59-68页
    5.1 案例城市概况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郑州市概况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郑州市信息惠民现状第60-62页
    5.2 案例城市具体信息惠民效果实证第62-65页
    5.3 案例城市信息惠民效果经验总结第65-68页
6 城市信息惠民效果提升对策及建议第68-72页
    6.1 深化服务改革,落实流程精简第68页
    6.2 改善生态环境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第68-69页
    6.3 定位重点领域,探索特色发展模式第69-70页
    6.4 推进信息化建设PPP模式,充盈信息惠民基金第70-71页
    6.5 注重创新与共享,关注新科技和新概念第71-72页
7 结论与展望第72-74页
    7.1 主要结论第72-73页
    7.2 研究不足第73页
    7.3 展望第73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77页
附录A第77-78页
附录B第78-79页
附录C第79-80页
附录D第80-88页
致谢第88-89页
个人简历第89页

论文共8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研究--以亳州市为例
下一篇:网络自制剧原创贴片广告的效果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