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符号说明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综述 | 第7-23页 |
1.1 植物组织培养与甲基化 | 第7-11页 |
1.1.1 植物组织培养 | 第7-8页 |
1.1.2 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 | 第8-9页 |
1.1.3 植物组织培养中DNA甲基化的变异 | 第9-11页 |
1.2 植物转基因及研究现状 | 第11-20页 |
1.2.1 植物转基因概念 | 第11页 |
1.2.2 植物转基因常用技术 | 第11-14页 |
1.2.3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方法 | 第14-18页 |
1.2.4 植物转基因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3. 抗病基因研究概况 | 第20-21页 |
1.3.1 真菌病害对油菜生长的危害 | 第20页 |
1.3.2 GAFP基因背景及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1.4 双元载体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1.4.1 筛选标记基因去除的必要性 | 第21页 |
1.4.2 双元载体转化法 | 第21-22页 |
1.5 研究目的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42页 |
1. 实验材料 | 第23-26页 |
1.1 植物材料 | 第23页 |
1.2 基因转化的菌株与质粒 | 第23-24页 |
1.3 实验常用试剂及培养基 | 第24-26页 |
1.3.1 主要试剂的配方 | 第24-25页 |
1.3.2 基本培养基成分 | 第25页 |
1.3.3 主要使用的培养基 | 第25-26页 |
1.4 主要使用的仪器设备 | 第26页 |
2. 实验方法 | 第26-42页 |
2.1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检测 | 第26-28页 |
2.1.1 实验材料准备 | 第26-27页 |
2.1.2 植物DNA提取与处理 | 第27页 |
2.1.3 HPLC法分析植物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 | 第27-28页 |
2.2 转化菌落制备与保存 | 第28-31页 |
2.2.1 质粒DNA的制备 | 第28-30页 |
2.2.2 农杆菌的制备 | 第30-31页 |
2.3 转基因油菜的获得与鉴定 | 第31-35页 |
2.3.1 外植体制备 | 第31页 |
2.3.2 农杆菌菌液培养与外植体侵染 | 第31页 |
2.3.3 再生植株的获得与筛选 | 第31-32页 |
2.3.4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与阳性植株鉴定 | 第32-35页 |
2.3.5 T_1代阳性植株遗传学统计分析 | 第35页 |
2.4 转GAFP基因植株抗病性及生理指标测定 | 第35-42页 |
2.4.1 病原菌培养 | 第35-36页 |
2.4.2 菌核病叶片接种与培养 | 第36页 |
2.4.3 菌核病茎秆接种与培养 | 第36-37页 |
2.4.4 生理指标的测定 | 第37-42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60页 |
3.1 植物组培过程中甲基化分析 | 第42-47页 |
3.1.1 不同激素浓度对油菜愈伤诱导和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3.1.2 油菜愈伤诱导过程中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 | 第44-46页 |
3.1.3 外植体不同分化阶段甲基化水平的比较 | 第46-47页 |
3.2 转GAFP阳性植株获得、抗病性鉴定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| 第47-60页 |
3.2.1 转化实验结果与统计 | 第47-51页 |
3.2.2 T_1代植株种子发芽率及分析 | 第51-53页 |
3.2.3 T_1代植株的基因分离统计分析 | 第53-54页 |
3.2.4 T_1代植株抗病性鉴定及其生理指标测定 | 第54-60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60-66页 |
4.1 油菜组织培养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变化 | 第60-62页 |
4.2 不带筛选标记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| 第62-63页 |
4.3 生理指标与植物抗逆性间的关系 | 第63-66页 |
4.3.1 丙二醛(MDA)与植物抗病性 | 第63页 |
4.3.2 抗氧化酶系与植物抗病性 | 第63-64页 |
4.3.3 苯丙氨酸解氨酶(PAL)与植物抗病性 | 第64-65页 |
4.3.4 脯氨酸(Pro)与植物抗病性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