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实现就医分流--青岛市城镇医疗保障变迁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医疗卫生的属性与特征 | 第11-12页 |
1.2.2 非对称信息理论在医疗领域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3 “看病难,看病贵”中的非对称信息问题 | 第13-15页 |
1.3 研究问题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 | 第16-24页 |
2.1 分析工具:非对称信息理论 | 第16-19页 |
2.1.1 非对称信息理论概述 | 第16-17页 |
2.1.2 隐藏行动模型与隐藏信息模型 | 第17-19页 |
2.2 主要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2.3 研究思路 | 第20-21页 |
2.4 研究方法 | 第21-24页 |
2.4.1 资料搜集与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4.2 调查地点和对象选择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不同时期的医疗保障制度及效果 | 第24-38页 |
3.1 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时期 | 第24-27页 |
3.1.1 医疗资源与医疗费用状况 | 第24-25页 |
3.1.2 医疗保障作为福利嵌入单位 | 第25-27页 |
3.2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时期 | 第27-30页 |
3.2.1 患者集中于三级医院 | 第28-29页 |
3.2.2 医疗资源集中于公立医院 | 第29-30页 |
3.3 全民医保时期的主要做法 | 第30-34页 |
3.3.1 广泛的人员覆盖扩充医保基金 | 第31-32页 |
3.3.2 医保向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机构放开 | 第32-33页 |
3.3.3 普通门诊统筹制度和签约制度 | 第33-34页 |
3.4 全民医保时期就医分流的现状 | 第34-38页 |
3.4.1 患者向低级医院分流 | 第34-35页 |
3.4.2 患者向社区医院分流 | 第35-38页 |
第四章 让患者“说真话”的机制分析 | 第38-46页 |
4.1 医疗服务价格的差异 | 第38-39页 |
4.2 起付价格与报销比例的差异 | 第39-41页 |
4.3 门诊是否纳入医保报销的差异 | 第41-46页 |
4.3.1 社区独享的门诊统筹 | 第41-43页 |
4.3.2 患者选择社区与医院的双重标准 | 第43-46页 |
第五章 让社区医生“不偷懒”的机制分析 | 第46-54页 |
5.1 对社区卫生机构的双重监督 | 第46-49页 |
5.1.1 社区收入主要来源于医保补偿金 | 第46-47页 |
5.1.2 来自医保部门的监督 | 第47-48页 |
5.1.3 来自患者的监督 | 第48-49页 |
5.2 签约让患者成为“大客户” | 第49-52页 |
5.2.1 签约患者增加医保限额 | 第49-50页 |
5.2.2 多种方式吸引参保者签约 | 第50-52页 |
5.3 重复交易建立医患间信任关系 | 第52-5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54-57页 |
6.1 价格机制:让患者“说真话” | 第54页 |
6.2 激励与监督:让社区医生“不偷懒” | 第54-56页 |
6.3 讨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3页 |
附录:访谈对象及编码 | 第63-64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64-65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