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5页 |
1 枣的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1.1 枣的相关概述 | 第15页 |
1.2 枣的活性成分 | 第15-16页 |
1.3 枣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| 第16页 |
2 黄酮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2.1 黄酮的概述 | 第16-17页 |
2.2 黄酮的提取 | 第17页 |
2.3 黄酮的分离纯化 | 第17-18页 |
2.3.1 柱色谱法 | 第18页 |
2.3.2 梯度pH萃取法 | 第18页 |
2.3.3 铅盐沉淀法 | 第18页 |
2.3.4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| 第18页 |
2.3.5 高效液相色谱(HPLC)法 | 第18页 |
2.4 黄酮的生物学活性 | 第18-19页 |
3 多糖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3.1 多糖的概述 | 第19页 |
3.2 多糖的提取 | 第19页 |
3.3 多糖的分离纯化 | 第19-20页 |
3.4 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| 第20页 |
4 复合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5 协同抗氧化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5.1 协同抗氧化的概述 | 第21页 |
5.2 协同抗氧化的机理 | 第21页 |
5.3 协同抗氧化的分析方法 | 第21-22页 |
6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| 第22-25页 |
6.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2-23页 |
6.2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3-25页 |
6.2.1 不同品种枣黄酮含量的测定 | 第23页 |
6.2.2 枣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复合提取工艺研究 | 第23页 |
6.2.3 黄酮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 | 第23页 |
6.2.4 不同品种枣黄酮、多糖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| 第23页 |
6.2.5 复配物的协同抗氧化研究 | 第23-24页 |
6.2.6 复配物的抗氧化细胞实验验证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不同品种枣果实黄酮含量测定及方法优化 | 第25-3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25页 |
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25页 |
1.3 试验方法 | 第25-27页 |
1.3.1 黄酮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25页 |
1.3.2 芦丁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| 第25-26页 |
1.3.3 测定波长的确定 | 第26页 |
1.3.4 线性关系考察 | 第26页 |
1.3.5 精密度实验 | 第26页 |
1.3.6 重复性实验 | 第26页 |
1.3.7 稳定性实验 | 第26页 |
1.3.8 加样回收率实验 | 第26页 |
1.3.9 黄酮含量的计算 | 第26-2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1 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确定 | 第27-28页 |
2.1.1 线性关系考察结果 | 第27页 |
2.1.2 精密度试验结果 | 第27页 |
2.1.3 重复性试验结果 | 第27页 |
2.1.4 稳定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1.5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8页 |
2.2 不同品种枣黄酮含量的差异分析 | 第28页 |
3 讨论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小米枣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| 第30-4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3页 |
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30页 |
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30页 |
1.3 试验方法 | 第30-33页 |
1.3.1 枣黄酮超声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| 第30-31页 |
1.3.2 枣黄酮超声提取的正交试验 | 第31-32页 |
1.3.3 小米枣黄酮、多糖的复合提取 | 第32页 |
1.3.4 小米枣黄酮、多糖的分离 | 第32页 |
1.3.5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2页 |
1.3.6 多糖含量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1.3.7 牛血清白蛋白(BSA)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3页 |
1.3.8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| 第3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38页 |
2.1 枣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| 第33-36页 |
2.2 枣中总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 | 第36-37页 |
2.2.1 正交试验 | 第36页 |
2.2.2 正交验证试验 | 第36-37页 |
2.3 葡萄糖的标准曲线 | 第37页 |
2.4 蛋白质的标准曲线 | 第37-38页 |
2.5 三氯乙酸(TCA)法脱蛋白效果 | 第38页 |
3 讨论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小米枣黄酮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研究 | 第40-4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3页 |
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40页 |
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40页 |
1.3 试验方法 | 第40-43页 |
1.3.1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| 第40页 |
1.3.2 小米枣黄酮供试液的制备 | 第40-41页 |
1.3.3 小米枣黄酮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41页 |
1.3.4 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与解析试验 | 第41页 |
1.3.5 大孔吸附树脂的动态吸附、解析试验 | 第41-42页 |
1.3.6 X-5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小米枣黄酮条件的研究 | 第42页 |
1.3.7 X-5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小米枣黄酮的纯度试验 | 第42-4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7页 |
2.1 小米枣黄酮的标准曲线 | 第43页 |
2.2 静态吸附与解析实验 | 第43-44页 |
2.2.1 静态吸附实验 | 第43页 |
2.2.2 静态解析实验 | 第43-44页 |
2.3 动态吸附与解析试验 | 第44-45页 |
2.3.1 动态吸附试验 | 第44页 |
2.3.2 动态解析试验 | 第44-45页 |
2.4 树脂对小米枣黄酮的吸附与解析试验 | 第45-47页 |
2.4.1 上样液浓度的确定 | 第45页 |
2.4.2 上样液pH值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2.4.3 洗脱液浓度的确定 | 第46页 |
2.4.4 洗脱液pH值的确定 | 第46-47页 |
3 讨论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不同品种枣黄酮及多糖体外抗氧化性评价 | 第48-6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8-51页 |
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48页 |
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48页 |
1.3 试验方法 | 第48-51页 |
1.3.1 芦丁及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48-49页 |
1.3.2 枣黄酮、多糖的提取 | 第49页 |
1.3.3 不同品种枣黄酮及多糖与VC的还原能力测定 | 第49页 |
1.3.4 不同品种枣黄酮及多糖与VC的DPPH自由基清除力测定 | 第49页 |
1.3.5 不同品种枣黄酮及多糖与VC的OH自由基清除力测定 | 第49-50页 |
1.3.6 不同品种枣黄酮及多糖与VC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力测定 | 第50页 |
1.3.7 加和法分析小米枣黄酮与多糖的相互作用 | 第50页 |
1.3.8 Isobologram分析法研究小米枣黄酮与多糖的相互作用 | 第50页 |
1.3.9 统计学分析 | 第50-5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9页 |
2.1 芦丁标准曲线回归方程 | 第51页 |
2.2 葡萄糖标准曲线回归方程 | 第51页 |
2.3 不同枣品种黄酮、多糖含量 | 第51页 |
2.4 还原能力测定 | 第51-52页 |
2.5 DPPH自由基清除力测定 | 第52-53页 |
2.6 OH自由基清除力测定 | 第53-54页 |
2.7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力测定 | 第54-55页 |
2.8 加和法分析小米枣黄酮、多糖的相互作用 | 第55-57页 |
2.8.1 加和法分析小米枣黄酮、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相互作用 | 第55-56页 |
2.8.2 加和法分析小米枣黄酮、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相互作用 | 第56-57页 |
2.9 Isobologram分析法评价小米枣黄酮与多糖的相互作用 | 第57-59页 |
2.9.1 小米枣黄酮与多糖复配后清除DPPH、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| 第57页 |
2.9.2 小米枣黄酮与多糖复配后的Isobologram分析图 | 第57-59页 |
2.9.3 统计学分析结果 | 第59页 |
3 讨论 | 第59-61页 |
第六章 小米枣黄酮、多糖复配物对Hacat细胞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| 第61-6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1-63页 |
1.1 材料与试剂 | 第61页 |
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61页 |
1.3 试验方法 | 第61-63页 |
1.3.1 Hacat细胞的培养 | 第61页 |
1.3.2 实验物质剂量的筛选 | 第61-62页 |
1.3.3 H_2O_2诱导Hacat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| 第62页 |
1.3.4 实验物质对H_2O_2导致的氧化损伤的预保护作用研究 | 第62页 |
1.3.5 MTT试验 | 第62页 |
1.3.6 DCFH-DA荧光探针染色实验 | 第62页 |
1.3.7 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测定实验 | 第62-6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3-68页 |
2.1 不同复配物及VC浓度对Hacat细胞活性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2.1.1 不同复配物浓度对Hacat细胞活性的影响 | 第63页 |
2.1.2 不同VC浓度对Hacat细胞活性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2.2 H_2O_2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| 第64-65页 |
2.3 复配物及VC对H_2O_2氧化损伤模型的预保护 | 第65页 |
2.4 小米枣复配物及VC对Hacat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2.5 小米枣复配物及VC对细胞内SOD水平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3 讨论 | 第68-69页 |
全文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3页 |
1 全文结论 | 第69-71页 |
2 主要创新点 | 第71页 |
3 展望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