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

城市共享交通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初探

摘要第10-12页
Abstract第12-13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传统交通模式的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共享交通模式的出现第15-17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23-24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4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1.5 研究框架第27-28页
    1.6 本章小结第28-29页
第二章 共享交通空间的提出第29-51页
    2.1 共享交通空间的时代背景——共享交通新模式第2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城市传统交通的问题第29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城市共享交通的萌芽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未来共享交通的预测第40-42页
    2.2 共享交通空间的相关概念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共享交通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共享交通模式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共享交通系统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共享交通空间第43页
    2.3 共享交通系统的构建第43-44页
    2.4 共享交通空间的分类——以共享站点为例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按规模分类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按建设形式进行分类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按站点服务人群进行分类第49-50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三章 共享交通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框架第51-70页
    3.1 共享交通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必要性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共享交通的需要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资源节约利用的需要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城市环境的需要第51-52页
    3.2 共享交通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念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景观规划设计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景观生态学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网络化理念第53页
    3.3 共享交通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框架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城市共享交通空间景观布局规划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共享交通空间环境设计第54-55页
    3.4 共享交通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第55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建设具有智慧化的共享交通空间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的共享交通空间第57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共享交通空间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建设具有弹性特色的共享交通空间第67-69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9-70页
第四章 城市共享交通空间景观布局第70-80页
    4.1 城市共享交通空间景观布局相关理论研究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需求预测理论(灰色—马尔科夫模型)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权重分析理论——层次分析法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GIS布局规划理论第73-74页
    4.2 共享交通空间景观布局的影响因素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影响因素的调查方法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影响因素的确定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第75-78页
    4.3 共享交通空间景观布局的具体步骤第78-79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9-80页
第五章 城市共享交通空间环境设计——以共享交通站点空间为例第80-112页
    5.1 景观要素的配置第80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铺装设计第80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配套设施第87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绿化种植第92-95页
    5.2 内部空间的构成第95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边界及入口空间第95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停车空间第99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换乘空间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附属空间第105-109页
    5.3 交通流线的设计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机动车流线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非机动车流线第110-111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11-112页
第六章 共享交通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实践——以青岛市共享交通站点空间为例第112-151页
    6.1 区域基本概况第112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区域交通分析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区域人口分析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区域用地分析第116-118页
    6.2 共享交通站点空间景观规划布局第118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共享交通站点空间的需求预测第118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共享交通站点空间景观布局规划第124-127页
    6.3 大型景观类站点空间环境设计—观象山站点第127-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交通区位分析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总体设计分析第128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详细设计分析第131-136页
    6.4 中型枢纽类站点空间环境设计—青岛站站点第136-14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交通区位分析第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总体设计分析第136-14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详细设计分析第140-147页
    6.5 小型立交桥类站点空间环境设计—市立医院站点第147-150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交通区位分析第147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总体设计分析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详细设计分析第148-150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150-151页
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51-154页
    7.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51-152页
    7.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152-153页
    7.3 论文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53-154页
参考文献第154-159页
附录一 公众日常出行方式及建议调查表第159-161页
附录二 共享交通出行意愿调查表第161-16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第162-163页
致谢第163页

论文共1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多重抗侧力结构体系二阶分析的混合能有限单元法
下一篇:新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