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化学强化对钒在土壤及紫花苜蓿中积累分布特性的影响研究

摘要第2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7页
    1.1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与治理途径第8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危害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土壤重金属的国家标准及治理措施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供试土壤的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土壤中重金属修复的影响因素及强化措施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积累吸收的影响因素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的修复技术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植物修复技术的相关强化措施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植物修复亟待解决的问题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7-24页
    2.1 土壤材料第17页
    2.2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17-18页
    2.3 实验设计第18-20页
    2.4 实验方法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土壤理化性质及样品处理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土壤中重金属总含量的检测方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分析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重金属钒检测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数据的分析方法第23-24页
第三章 土壤和紫花苜蓿中钒的迁移和富集第24-35页
    3.1 土壤中钒的形态转化分析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陈化时间对土壤吸收钒的影响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钒的施加量对形态的影响第26页
    3.2 土壤不同施钒量对紫花苜蓿株高及生物量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3.3 紫花苜蓿对土壤中钒的吸收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不同生长周期对紫花苜蓿吸收钒的影响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同钒浓度对紫花苜蓿吸收钒的影响第29-30页
    3.4 紫花苜蓿中钒含量与土壤中钒含量的相关性第30-31页
    3.5 钒在种植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及与土壤中钒含量的相关性第31-34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34-35页
第四章 EDTA对土壤和紫花苜蓿吸收钒的影响第35-45页
    4.1 不同浓度EDTA对紫花苜蓿吸收钒的影响第35-36页
    4.2 施加与未施加EDTA的紫花苜蓿对钒的富集比较第36-38页
    4.3 钒在添加不同浓度EDTA的种植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及相关性第38-40页
    4.4 钒和钴复合污染土壤施加EDTA对钒吸收的影响第40-43页
    4.5 钒在施加EDTA的情况下钒和钴复合污染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第43-44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44-45页
第五章 几种化学强化措施对土壤中钒的形态转化分析第45-62页
    5.1 钒在不同浓度柠檬酸的土壤中形态分布及相关性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不同浓度柠檬酸对钒的形态分布影响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土壤中钒总量与其各形态相关性第47-48页
    5.2 钒在不同浓度没食子酸的土壤中形态分布及相关性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不同浓度没食子酸对钒的形态分布影响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土壤中钒总量与其各形态相关性第51-52页
    5.3 钒在不同浓度柠檬酸和EDTA的土壤中形态分布及相关性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不同浓度柠檬酸及EDTA对钒的形态分布的影响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柠檬酸施入量对土壤中钒总量的影响第54页
    5.4 钒在不同浓度没食子酸和EDTA的土壤中形态分布及相关性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不同浓度没食子酸及和EDTA对钒的形态分布影响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没食子酸施入量对土壤钒总量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5.5 土壤施入各种强化剂的生物有效性系数比较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不同柠檬酸施入量下钒的生物有效性系数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不同没食子酸施入量下钒的生物有效性系数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EDTA和不同柠檬酸施入量下钒的生物有效性系数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EDTA和不同没食子酸施入量下钒的生物有效性系数第59-60页
    5.6 小结第60-62页
第六章 结论第62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9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9-70页
致谢第70-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硬件产品概念设计阶段缺陷形成机理及其控制研究
下一篇:复合改性膨润土固定尾矿中Zn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