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| 第8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关于操作风险的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2.2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2.3 关于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相关性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 本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1 本文结构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理论 | 第16-22页 |
2.1 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理论 | 第16-18页 |
2.1.1 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 | 第16页 |
2.1.2 操作风险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2.1.3 操作风险的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| 第18-21页 |
2.2.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 | 第18-19页 |
2.2.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与原则 | 第19-20页 |
2.2.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构成要素 | 第20-21页 |
2.3 操作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| 第21-22页 |
2.3.1 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| 第21页 |
2.3.2 两者目标存在一致性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江苏银行仓单质押风险案分析 | 第22-29页 |
3.1 江苏银行的背景介绍 | 第22-23页 |
3.2 仓单质押案例介绍 | 第23-24页 |
3.3 江苏银行仓单质押风险案始末 | 第24-29页 |
3.3.1 江苏银行仓单质押流程 | 第24-26页 |
3.3.2 江苏银行仓单质押的过程 | 第26-27页 |
3.3.3 仓单质押风险案与城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、内部控制的关系 | 第27页 |
3.3.4 江苏银行仓单质押风险案带来的潜在危害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江苏银行仓单质押风险案内部控制问题透视 | 第29-36页 |
4.1 以操作风险理论分析江苏银行仓单质押风险案 | 第29-30页 |
4.1.1 人为因素 | 第29页 |
4.1.2 流程的因素 | 第29-30页 |
4.2 基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江苏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| 第30-36页 |
4.2.1 控制环境 | 第30-31页 |
4.2.2 风险识别和评估 | 第31-32页 |
4.2.3 控制活动 | 第32-33页 |
4.2.4 信息与沟通 | 第33-34页 |
4.2.5 监督评价与纠正 | 第34-36页 |
第5章 降低仓单质押风险的建议 | 第36-43页 |
5.1 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| 第36-38页 |
5.1.1 优化股权结构,完善法人治理 | 第36页 |
5.1.2 完善内部组织架构,明晰职能职责 | 第36-37页 |
5.1.3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| 第37页 |
5.1.4 培育健康有力的内部控制文化 | 第37-38页 |
5.2 构建良好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系统 | 第38-39页 |
5.2.1 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工具 | 第38页 |
5.2.2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级体系 | 第38页 |
5.2.3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| 第38-39页 |
5.3 开展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 | 第39-40页 |
5.3.1 制定严密的责任追究机制 | 第39页 |
5.3.2 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制度 | 第39页 |
5.3.3 建立健全用人机制 | 第39-40页 |
5.4 构建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| 第40-41页 |
5.4.1 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| 第40页 |
5.4.2 提高安全意识,加强安全管理 | 第40-41页 |
5.5 完善多层次的监督评价系统 | 第41-42页 |
5.5.1 强化商业银行的稽核监督作用 | 第41页 |
5.5.2 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| 第41页 |
5.5.3 培养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才 | 第41-42页 |
5.6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| 第42-43页 |
5.6.1 建立风险预警制度 | 第42页 |
5.6.2 建立动态控制体系 | 第42页 |
5.6.3 健全奖惩制度 | 第42-43页 |
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43-4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43-44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