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| 第8-10页 |
1.2 理论来源 | 第10-11页 |
1.2.1 先秦名辩学 | 第10-11页 |
1.2.2 西方传统逻辑 | 第11页 |
1.3 现实基础 | 第11-13页 |
1.3.1 清代诸子学的兴起 | 第11页 |
1.3.2 近现代西方传统逻辑思想的传入 | 第11-12页 |
1.3.3 生平、著述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“名” | 第13-25页 |
2.1 对 logic 的定名 | 第13-16页 |
2.1.1 logic 的译名之争 | 第13-14页 |
2.1.2 章士钊将 logic 定名为逻辑的意义 | 第14-16页 |
2.2 名的分类 | 第16-19页 |
2.2.1 私名与公名 | 第17页 |
2.2.2 公名与丛名 | 第17-18页 |
2.2.3 正名与负名 | 第18页 |
2.2.4 负名与褫名 | 第18页 |
2.2.5 奇名与偶名 | 第18-19页 |
2.3 以“实”为基础的概念 | 第19-25页 |
2.3.1 “实” | 第19-20页 |
2.3.2 概念就是在“实”基础上的名实相符 | 第20-25页 |
第3章 “辞” | 第25-36页 |
3.1 “辞”的性质及分类 | 第25-28页 |
3.1.1 “辞”的本质 | 第25-26页 |
3.1.2 “辞”项的周延性 | 第26-27页 |
3.1.3 “辞”的分类 | 第27-28页 |
3.2 “辞”之对待 | 第28-30页 |
3.2.1 正负对待 | 第29页 |
3.2.2 真妄对待 | 第29页 |
3.2.3 偏全对待 | 第29-30页 |
3.2.4 小正负对待 | 第30页 |
3.3 “辞”之变换 | 第30-36页 |
3.3.1 换质法 | 第31-32页 |
3.3.2 换位法 | 第32-36页 |
第4章 “说” | 第36-45页 |
4.1 “说”的性质及规则 | 第36-37页 |
4.2 外籀与内籀 | 第37-39页 |
4.2.1 何谓外籀?何谓内籀? | 第37-38页 |
4.2.2 归纳研究方法与归纳推理 | 第38-39页 |
4.3 三段论式 | 第39-45页 |
4.3.1 三段论与三物语经 | 第40-42页 |
4.3.2 三段论与因明 | 第42-45页 |
第5章 “悖” | 第45-49页 |
5.1 章士钊对亚里士多德谬误理论的阐述 | 第45-47页 |
5.2 章士钊对穆勒五悖的见解 | 第47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