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1.2 论文选题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3 文献评述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7页 |
1.6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9-27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9-22页 |
2.1.1 私募的概念 | 第19-21页 |
2.1.2 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2-27页 |
2.2.1 激励与监督机制 | 第22-24页 |
2.2.2 委托代理关系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.3 契约理论 | 第25-27页 |
3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现状分析 | 第27-35页 |
3.1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现状 | 第27-30页 |
3.2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现状 | 第30-32页 |
3.3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激励与监督机制现状 | 第32-35页 |
3.3.1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激励机制现状 | 第32页 |
3.3.2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监督机制现状 | 第32-35页 |
4 私募股权基金的管理人报酬数学模型分析 | 第35-39页 |
4.1 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数学模型构架 | 第35-36页 |
4.2 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模型分析 | 第36页 |
4.3 推论 | 第36-39页 |
5 Y公司激励与监督机制重构与优化 | 第39-47页 |
5.1 Y公司的相关背景介绍 | 第39-40页 |
5.2 Y公司的激励与监督措施现状分析 | 第40-44页 |
5.2.1 Y公司激励措施现状 | 第41页 |
5.2.2 Y公司激励措施问题分析 | 第41-43页 |
5.2.3 Y公司监督措施现状 | 第43页 |
5.2.4 Y公司监督措施问题分析 | 第43-44页 |
5.3 Y公司对管理人的激励与监督机制的重构与优化建议 | 第44-47页 |
5.3.1 激励机制重构与优化 | 第44-45页 |
5.3.2 监督机制重构与优化 | 第45-4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47-49页 |
6.1 结论 | 第47页 |
6.2 展望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