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内外人才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外金融人才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国内外人才集聚及贡献率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2.4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| 第17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1-27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1-22页 |
2.1.1 人才 | 第21页 |
2.1.2 金融人才 | 第21页 |
2.1.3 人才聚集、人才集聚、金融人才集聚 | 第21-22页 |
2.2 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1 早期人力资本的思想渊源 | 第22页 |
2.2.2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3 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3-27页 |
2.3.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3.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4页 |
2.3.3 新经济增长理论 | 第24-27页 |
3 我国金融业及金融人才的发展现状 | 第27-36页 |
3.1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| 第27-31页 |
3.1.1 金融业发展的总量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1.2 金融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| 第29页 |
3.1.3 与其他行业相比 | 第29-31页 |
3.2 我国金融从业人员和金融人才的发展现状 | 第31-36页 |
3.2.1 金融从业人员 | 第31-32页 |
3.2.2 金融人才 | 第32-34页 |
3.2.3 与其他行业相比 | 第34-36页 |
4 我国金融人才集聚对金融业发展的贡献测算模型构建 | 第36-43页 |
4.1 模型构建的思路及理论模型 | 第36-39页 |
4.1.1 模型构建的思路 | 第36页 |
4.1.2 理论模型和计算模型 | 第36-39页 |
4.2 模型构建 | 第39-43页 |
4.2.1 金融人才集聚(“C”)函数 | 第39页 |
4.2.2 金融人才集聚—金融人才资本(“C-T”)的计量模型 | 第39-40页 |
4.2.3 金融人才资本-金融业发展(“T-F”)的计量模型 | 第40-41页 |
4.2.4 基于“C-T-F-C”模型的贡献率计算 | 第41-43页 |
5 实证分析 | 第43-51页 |
5.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| 第43-44页 |
5.1.1 金融业产出 | 第43页 |
5.1.2 物质资本存量 | 第43页 |
5.1.3 基础人力资本存量和金融人才资本存量 | 第43-44页 |
5.2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44-45页 |
5.3 基于金融人才集聚-金融人才资本的计算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4 基于金融人才资本-金融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| 第46-50页 |
5.4.1 单位根检验 | 第46-47页 |
5.4.2 相关性检验 | 第47页 |
5.4.3 Jonansens协整检验 | 第47-48页 |
5.4.4 模型回归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4.5 Granger因果检验和残差检验 | 第49-50页 |
5.5 基于“C-T-F-C”模型的贡献率计算分析 | 第50-51页 |
6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| 第51-5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1-52页 |
6.2 对策建议 | 第52-54页 |
6.2.1 完善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的建设 | 第52-53页 |
6.2.2 完善金融人才激励机制 | 第53页 |
6.2.3 提供良好的金融人才发展环境 | 第53-54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