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1 引言 | 第11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3-21页 |
1.2.1 理论基础 | 第13-14页 |
1.2.2 传统媒体的受众测量指标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.3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效果测量研究 | 第15-18页 |
1.2.4 国外媒体传播效果重要测量指标汇总 | 第18-20页 |
1.2.5 小结 | 第20-21页 |
1.3 研究问题 | 第21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| 第22-24页 |
2 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特性研究 | 第24-31页 |
2.1 传统互联网技术的延续性 | 第24页 |
2.2 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特性 | 第24-27页 |
2.2.1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点 | 第24-26页 |
2.2.2 移动端用户数据获取技术 | 第26-27页 |
2.3 移动端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 | 第27-31页 |
2.3.1 全网巨型流量入口: 移动社交媒体 | 第28-29页 |
2.3.2 媒体自主渠道: 自建移动客户端 | 第29-31页 |
3 国外媒体传播效果测量指标研究 | 第31-44页 |
3.1 《纽约时报》的传播效果测量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2 《卫报》的传播效果实时测量方法 | 第33-35页 |
3.3 《赫芬顿邮报》的传播效果测量方法 | 第35-38页 |
3.4 延续与更新: 新闻机构移动端传播效果测量 | 第38-40页 |
3.4.1 指标设计体现“移动化” | 第38-39页 |
3.4.2 指标设计体现“社交性” | 第39-40页 |
3.4.3 监测过程体现“时效性” | 第40页 |
3.5 审视与反思: 移动端传播效果测量面临的问题 | 第40-44页 |
3.5.1 部分指标量化操作难 | 第40-42页 |
3.5.2 非注册用户数据获取难 | 第42页 |
3.5.3 强交互性产品指标设计难 | 第42-43页 |
3.5.4 新闻机构自身意识体现难 | 第43-44页 |
4 成因分析:移动端信息传播的特性研究 | 第44-49页 |
4.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受众行为特点 | 第44-46页 |
4.1.1 需求的强时效性与丰富性 | 第44-45页 |
4.1.2 碎片化的移动式阅读方式 | 第45页 |
4.1.3 阅读的深参与度与强互动性 | 第45-46页 |
4.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受众数据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2.1 用户分析维度 | 第46-47页 |
4.2.2 行为追踪维度 | 第47-48页 |
4.3 小结 | 第48-49页 |
5 国外媒体传播效果测量的借鉴意义 | 第49-55页 |
5.1 传播效果测量工具的先进性 | 第49页 |
5.2 传播效果测量指标的科学性 | 第49-50页 |
5.3 数据与算法引导新闻生产机制 | 第50-51页 |
5.4 关于国内媒体传播效果测量的反思 | 第51-55页 |
5.4.1 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博弈 | 第51-52页 |
5.4.2 确保测量指标体系的政治方向正确 | 第52-53页 |
5.4.3 警惕“唯数据论”、“唯市场论”误区 | 第53-54页 |
5.4.4 紧密结合我国媒体发展现状 | 第54-55页 |
6 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0-62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