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4-17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相关概述 | 第17-23页 |
2.1 范式相关概述 | 第17-18页 |
2.1.1 范式的涵义 | 第17页 |
2.1.2 范式的功能 | 第17-18页 |
2.1.3 范式的转换 | 第18页 |
2.1.4 范式转换的特点 | 第18页 |
2.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相关概述 | 第18-20页 |
2.2.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涵义 | 第19页 |
2.2.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功能 | 第19-20页 |
2.2.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类型 | 第20页 |
2.3 “社会本位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与“以人为本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| 第20-23页 |
2.3.1 “社会本位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| 第20-21页 |
2.3.2 “以人为本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| 第21-22页 |
2.3.3 “社本范式”向“人本范式”的转换 | 第22-23页 |
3 “以人为本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的动因 | 第23-31页 |
3.1 外部动因 | 第23-26页 |
3.1.1 全球化过程加速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斗争 | 第23-24页 |
3.1.2 市场经济利益加深导致主体选择多重化 | 第24-25页 |
3.1.3 互联网微媒体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| 第25-26页 |
3.1.4 教育体制改革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 | 第26页 |
3.2 内部动因 | 第26-31页 |
3.2.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要求 | 第27页 |
3.2.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呼唤以人为本精神 | 第27-28页 |
3.2.3 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与学生需求之间存有张力 | 第28-31页 |
4 “以人为本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的依据和目标取向 | 第31-41页 |
4.1 “以人为本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| 第31-34页 |
4.1.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理论 | 第31-32页 |
4.1.2 毛泽东关于为人民服务的理论 | 第32页 |
4.1.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以人为本精神 | 第32-34页 |
4.2 “以人为本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的现实依据 | 第34-36页 |
4.2.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| 第34-35页 |
4.2.2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| 第35页 |
4.2.3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| 第35-36页 |
4.3 “以人为本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的学科依据 | 第36-38页 |
4.3.1 心理学学科依据 | 第36-37页 |
4.3.2 教育学学科依据 | 第37页 |
4.3.3 伦理学学科依据 | 第37-38页 |
4.4 “以人为本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的目标取向 | 第38-41页 |
4.4.1 力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| 第38-39页 |
4.4.2 健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| 第39页 |
4.4.3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| 第39-41页 |
5 “以人为本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构建路径 | 第41-57页 |
5.1 树立“以人为本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| 第41-44页 |
5.1.1 树立以生为本理念 | 第41-42页 |
5.1.2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| 第42-43页 |
5.1.3 运用服务理念 | 第43-44页 |
5.2 采用“以人为本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| 第44-46页 |
5.2.1 平等原则 | 第44-45页 |
5.2.2 尊重原则 | 第45页 |
5.2.3 层次原则 | 第45-46页 |
5.3 充实“以人为本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| 第46-49页 |
5.3.1 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 | 第46-47页 |
5.3.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| 第47-48页 |
5.3.3 增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 | 第48-49页 |
5.4 贯彻“以人为本”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| 第49-52页 |
5.4.1 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交流,增强互动性 | 第49-50页 |
5.4.2 集中教育转向集分结合,加强针对性 | 第50-51页 |
5.4.3 理论灌输与实践锻炼相结合,强化实效性 | 第51页 |
5.4.4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配合,提升人本性 | 第51-52页 |
5.5 打造“以人为本”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| 第52-57页 |
5.5.1 改善社会大环境,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 | 第52-53页 |
5.5.2 净化网络环境,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“双刃剑” | 第53-54页 |
5.5.3 升华教育主体心理环境,正确引导受教育者 | 第54-57页 |
6 结语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5-67页 |